编者按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关乎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亟待更加科学高效的基层治理方式和实干创新的基层治理能人。
时代的需求就是年轻人最大的使命。不论在城市社区,还是乡镇农村,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基层干部逐渐走向社会的舞台中央,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他们不怕吃苦、尽责敬业,创新决策、团结群众,俯首甘为孺子牛、挺身争当排头兵,赋予了“为人民服务”全新的呈现方式。
扎根乡村 带头致富
刘兆春 本报记者 邹晓华
“这些地方多长出来的辣椒苗要清理掉,才不会分散土里养分,这样长出来的辣椒品质更好。”5月9日,刘林才来到村民王添凤的辣椒种植基地,提醒她要注意的事项。石圳村地处会昌县深山,和福建省交界,由于很多村民外出打工,常住人口不足百人。“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外出务工的人看到家乡的变化,争取让他们回到家乡创业,让石圳村变得更加兴旺。”刘林才说。
刘林才2016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广州、武汉干过销售、教育培训等工作。2020年,他辞去月薪万元的工作,回到家乡会昌县洞头乡石圳村当村干部。
聊起为什么回家乡工作,刘林才打开了话匣子。刘林才有三兄妹,家里经济困难,连上学的学费都成问题。他清楚地记得,是村里的乡亲主动借钱给他上学。“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一共向村民借了3万多元学费。乡亲们的帮助我一直铭记在心。”刘林才说,乡亲们从未催促还钱,直到他工作后才一一还清欠款。
刚开始,因为不太熟悉农村工作,也没什么经验,刘林才在工作中磕磕碰碰。但是他没有退缩,而是不断反思、总结工作中的问题,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就得到了全村村民的认可,并逐渐得到了父母的理解。
发展什么产业才能带领村民致富?刘林才进行深入调研,并自费到福建考察学习,决定带领村民发展香菇、八月瓜、辣椒产业。去年9月以来,仅香菇产业就为村里带来了十余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石圳村地处偏远,不少村民种植的辣椒和其他农产品因为没有及时卖出去,烂在家中。为此,刘林才提出在村里建造一座冷库。经过多方筹资,目前冷库已经建造完成。“有了冷库,村里每亩辣椒可增值500元,全村种植了100亩,仅这一项每年就可多增收5万元。”石圳村党支部书记刘奕辉说。
作为村干部,刘林才兼任综治网格员、党建宣传员、退役军人事务专干、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等。白天,他在村委会整理数据材料,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发展产业;晚上,他抽时间到村民家里走访。2021年,他被评为赣州市优秀网格员。
“基层干部也能很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未来我将继续做好村里的工作,把家乡建设得更好。”刘林才如是说。
调解专家 乐在其中
侯艺松
“老尚,散步啊?”“是啊,一起走两圈?”5月8日晚,家住南昌高新区昌东镇杨家村的尚大爷和樊大爷晚饭后一起散步,边走边聊,时不时还发出爽朗的笑声。然而就在半年前,两人曾因一些邻里之间的琐事纠纷吵得不可开交,让他们握手言和的,正是杨家村治保主任杨文龙。
走进杨文龙的办公室,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摞摞矛盾纠纷调解档案。小到家长里短,大到死亡赔偿,四年来,这个“90后”基层调解员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纠纷,使得矛盾双方“怒目圆睁来,心平气和走”。
2013年大学毕业后,会计专业出身的杨文龙进过银行、金融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但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每份工作都做不长久,只能四处漂着。”杨文龙说。2018年,26岁的他“漂”回了家乡杨家村,经过选拔成为村委会治保主任,主要负责村民的纠纷调解工作。“在这里,我终于找到了工作乐趣和自我价值。”他笑着说。
然而,刚刚接触调解工作时的“窘迫”依旧让杨文龙记忆犹新。
杨家村属于典型的城中村,毗邻多所高校,小商小贩众多,人员构成复杂、流动性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矛盾多发。
“由于缺乏理论知识和经验,一开始我连最简单的纠纷都不知道怎么解决。”杨文龙开始“恶补”相关知识。民法典、人民调解法……在他桌上,摆放着一本本专业书籍。除了自学专业知识,他还经常参加镇里的调解工作培训会,虚心向前辈请教,并挨家挨户走访,掌握村情民意。
群众纠纷无小事,“小疙瘩”也能引发大矛盾。杨文龙深知做好基层调解工作必须保持热心、耐心、决心,几年的调解工作下来,他独创了“1+网格+X”的调解方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去年,杨家村的一名村民驾车突发交通事故,导致对方当场死亡。这是杨文龙从业以来接手的第三起死亡赔偿纠纷。“我第一次处理这类案件时足足用了三个月。”他说。而这一次,面对情绪激动的死者家属,杨文龙仅用了一个星期,就让双方就赔偿事宜达成了一致。“每帮群众解决一个问题,都很有成就感。”杨文龙说。
据统计,杨文龙工作以来,共调解各类纠纷200余起,结案率达95%以上,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因工作成效显著,2019年他被聘为高新区人民调解专家,2021年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
“鸡毛蒜皮” 撑起幸福
本报记者 蔡颖辉
“这些物资很重,我来搬,等下你们女同志做好登记台账再分发到卡口。”5月9日上午,记者在南昌市西湖区十字街街道紫荆花园社区门口见到王俊时,他正冒着细雨将一箱箱防疫物资扛进社区仓库。“王阿姨,你的出入证可要保管好呀,别再丢了……张叔,天气热起来了,你家门口的垃圾要及时拿下来……”刚放下手边的活,他又忙着叮嘱周边的居民。
出生于1990年的王俊,2008年考上大学后保留学籍投身军营报效祖国,复学毕业后的他,机缘巧合成为一名社区网格员。“当时想,在网格员的岗位上也可以实现自我价值。”
“只要一下雨,我们小区居民马上就会想到王书记。”这是十字街街道将军渡小区的居民给王俊的一块“军功章”。一场雨刚停,记者来到该小区。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式老旧小区,比邻的新建高楼地面将该小区的7栋楼房围成了一片洼地,落差足有半米高。但这里道路整洁干净,并没有因为下雨而积水。
2020年初,王俊担任前进路社区书记,当时将军渡小区的积水问题,成为王俊的一块“心病”。由于地势较低,下水管网老化,一到雨季就积水半米多深,一楼的居民几乎家家都被雨水倒灌,严重影响生活。
“那时一遇到下雨,就要带上两台抽水泵到小区里守着,24小时不停地抽水。”2021年5月,听说小区周边有个市政开挖工程马上动工,王俊第一时间向街道报告、联系协调,希望能在开挖时顺便解决小区排水问题,并多次对接施工方,召集居民代表、施工方和街道三方对小区排水系统改造工程进行推动,彻底解决了将军渡小区的积水问题。
从解决下水道堵塞、化解邻里纠纷、组织居民自治、帮助困难群众到抗击疫情,王俊一路为民想问题、做决策、办实事,已然成为居民心中贴心的“社区大管家”。
创新执法 彰显温情
本报记者 陈 璋
“作为企业负责人,经过你们的耐心解释和宣导,我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一定会尽快整改到位。再次感谢你们让企业免于处罚。”近日,宜丰县某加工企业负责人一边在整改通知书上签名,一边感谢道。
自2020年9月宜丰县发布《宜丰县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和一般违法行为减轻行政处罚事项清单》以来,类似的“温情执法”在宜丰县并不少见。而这份清单背后的主要整理和编制者,是宜丰县司法局执法监督股股长、刚满30岁的卢晶。
卢晶201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宜丰县棠浦镇岭下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基层工作经历对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让我学会了如何用同理心面对群众,如何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和群众交流。”
2015年,卢晶离开乡村来到宜丰县司法局工作。彼时,县里的公证系统亟待完善。卢晶上班接待群众,下班加班学习,通过两个月摸索,将系统的标准模板全部加以完善。“这份模板大大减少了文书制作时间,节约了资源,使公证案件的归档更加规范化、数字化。”宜丰县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0年6月初,在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好转,需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作为全县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改革刻不容缓。很快,《宜丰县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和一般违法行为减轻行政处罚事项清单》的收集、整理和编审工作分配至卢晶身上。
“前期我通过反复征求社会意见,并向其他司法部门学习,拟定了初步的清单。但是经过专家学者审定,发现存在不少问题。”面对问题,卢晶很快调整思路,一遍又一遍整理和修改。历时三个月,新的清单终于在2020年9月4日向社会公布,为全县打造和谐的“亲”“清”政企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清单实施以来,全县相关部门共做出不予或免除处罚案件数2461件,其中涉及企业105件、减轻处罚16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卢晶获得“宜春市优秀司法行政干部”等荣誉。
“作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我会用对工作的热爱、对群众的真情、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司法行政的岗位上以勤为业、实干笃行,造就新时代政法干警之魂。”卢晶说。
“冷面热心” 守护一方
甘晓庆 本报记者 付 强
他是案件办理中的“冷面人”,面对棘手的案情沉着冷静、抽丝剥茧,迅速理清侦查方向;他是百姓心中的“热心肠”,面对纷繁的矛盾纠纷耐心化解……他就是樟树市公安局刘公庙派出所副所长邓军华。
2013年,年仅21岁的邓军华被分配到刘公庙派出所上班。刘公庙镇地处樟树西北部,与高安市新街镇、建山镇接壤,管理面积大,治安环境复杂。刚到所里的一段时间,频繁接触各种家庭纠纷,一度让邓军华有些浮躁和迷茫。
邓军华回忆,刚入职时,辖区内有两名女子因情感纠纷,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一吵起来就报警。经他多次家访了解到,黄某的丈夫和女子付某因长期共事相互关照引来一些闲言碎语。黄某因此怀疑付某与自己的丈夫有染,四处散播谣言。付某为此很委屈,要求黄某公开道歉。邓军华通过劝说付某调整原工作岗位,同时让黄某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让双方消除了隔阂,并由派出所出面邀请街坊邻居和当事双方一起聚餐交流,消除了外界误会。
成功化解一起起家庭纠纷,让邓军华逐渐有了成就感,从入职之初的业务“小白”迅速成长为骨干“能手”。2017年初,他被提拔为副所长,成为当时樟树市最年轻的派出所副所长。
走上重要的岗位,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压力。2017年下半年,一些村民相继报警称家里的耕牛被盗,短短2个月,仅雌溪村就先后有5头耕牛被盗。一头耕牛价值1万多元,是当地村民一年的积蓄,并且没了耕牛就无法犁田耙地,这让村民寝食难安。邓军华通过各种技侦手段,并采取守株待兔的办法寻求突破,组织民警夜间蹲守布控,苦战多日,最终将嫌犯捉拿归案。
保一方稳定,守一方平安。“九年来,邓军华殚精竭虑,将问题发现在一线、控制在当地、化解在基层。”所长肖逸斌对记者说。邓军华先后获评樟树市公安局先进工作者、“宜春市优秀人民警察”和“宜春市十佳公安民警”,用行动诠释了新一代青年民警的热血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