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莹
初夏,在吉安市青原区富滩镇龙塘村的小广场上,太阳还没有下山,陈小青就将电影幕布挂好了。天色刚暗下来,57岁的他打开放映机,清晰的影像投射在银幕上,上百双眼睛盯着银幕——上面正播放着老电影《闪闪的红星》。
39年来,陈小青已经为青原区各单位、村落放映电影1.5万余场,无论山高路远、严寒酷暑,他都会伴着日落,准时出现在等着看电影的人们面前。
“我第一次放电影的时候是18岁,当时十里八乡的人都赶过来了,上千人拥挤着观看,直到电影放完,很多人都不肯离去。”1983年,陈小青被选录到当时的富滩公社电影队,成了一名乡村电影放映员。
20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电影下乡放映受到村民的欢迎。
“那时候,大多数村庄没有通电,我们每次要扛着放映机、发电机和电影胶片等设备,远的村庄要走20多公里路。”后来,陈小青家庭条件稍微好些,他便买了三轮摩托车,“驮”着设备翻山越岭。回顾那些年的时光,陈小青记忆犹新。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电视、卡拉OK及音像制品等慢慢普及,夜晚来看电影的人在悄悄地变少。1993年,他的最后一个放映搭档也转行了,然而,他却始终坚守在山村的银幕前。
“山里的人们需要我。”他说。多年与村民们打交道让他知道,自己背负的电影放映设备是大山深处的老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窗口。“哪怕只有一个人看,我也要坚持下去。”陈小青在心里给自己定下目标。他立志要坚守这一份数十年担在肩头的责任,将电影文化与最新的资讯带给山里的人们。如今,进村的道路越来越通畅,陈小青的放映设备也“鸟枪换炮”,从吱嘎作响的胶片放映机升级为现代化的数字电影放映机。观影的人群中,多了一些返乡创业年轻人的身影。文化的繁荣、乡村的振兴、时代的进步,让陈小青的步伐越发轻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