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洞村里有“洞天”

小洞村全景。

  本报记者 朱兆恺 文/图

  5月21日,记者来到宜春市袁州区水江镇小洞村,村里的鸡家岭有间坐南朝北的民房,由中厅和两侧房屋构成,门厅为抬梁式,窗户为木质结构。90多年前,这里曾是湘鄂赣省交通站,承担着传递情报和护送苏区领导干部的任务。

  去年,小洞村获评省级红色名村。在村里的湘鄂赣省边境指挥部旧址,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对其进行重新修缮。目前,全村已完成2处省级红色遗址修复工作。“我们将依托村里的红色资源,打造乡村红色旅游和研学教育基地。”小洞村党支部书记杜兵说。

  湘鄂赣省交通站旧址附近有一条沿着山体而上的石板路,据当地人介绍,很多年前,这是村里通往湖南方向的主要通道。拾级而上,回望小洞村,平坦的县道北接上栗、浏阳,南接袁州,路上络绎不绝的车辆、行人与石板路形成鲜明对比。

  “这附近有煤矿,我年轻的时候,村里大部分年轻人在煤矿务工,收入很高。”小洞村老支书黄安杰说。

  煤炭和花炮产业曾经是小洞村的主导产业,这里的煤炭品质高,很多外地厂商争相抢购。但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变化,小洞村的煤矿在2013年关停,花炮厂也因硬件设施跟不上而退出。主导产业的退出,给村民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

  2014年,在萍乡事业小有所成的退役军人杜兵,听闻村里发展需要年轻人,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两年后,已经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杜兵在面对村里缺企业、缺岗位、留不住人的现状,决定从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入手。为此,他经常联系在外发展的老乡们,邀请他们返乡创业、投资。

  在水江镇到小洞村的县道旁,有一幢3层楼的厂房。厂房内,机器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在全神贯注地操作。

  “杜书记邀请我回家乡创业时,我在犹豫,供应链能不能跟上?能不能招到熟练工?”说起前些年返乡创业的情景时,水江镇三溪元素发饰品厂厂长曾德富打开了话匣子。大学毕业后,曾德富当了几年教师,后来辞职去浙江义乌做假发生意,企业从2013年开始盈利。接到村里邀请时,企业刚走上正轨没多久。

  万事开头难,经过一番仔细考量和怀着对家乡的热爱,2018年春,曾德富回到家乡办起了假发厂。帮企业找厂房、招工人……在杜兵和村干部帮扶下,企业半年就稳住了阵脚。

  曾德富的假发厂在小洞村顺利运转起来后,又有一些在外发展的村民打消了顾虑,选择返乡创业、工作。不少村民看到产业发展带来的运输需求,购买了货车,帮企业运输商品和原材料,做起了物流生意。目前,小洞村有5家假发企业,还有电子厂、制伞厂等其他企业。全村年产值近3500万元,解决了村里300多人的就业问题,村民年平均工资达3.5万元。

  短 评

  90多年前,早期的共产党人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进行革命斗争,如今的小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把乡贤请回来,把人才引回来,小洞村的发展壮大,不仅吸引了很多在外务工的村民返乡创业、投资,还带动了周边村镇百姓就业。大量新事物的涌入改变了曾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村民生产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村民成为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在新的征程上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文件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资讯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小洞村里有“洞天”
信州义警成一景
生态田园 白鹭伴耕
28个小区有了“红色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