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世家大族”的家风密码

欧阳修雕塑
纪念活动现场
欧阳修故里夜景 (本文图片由刘浩军摄)

  □ 吴平德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期间来到三苏祠,了解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等,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三苏”的成名,得益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欧阳修是庐陵文化的杰出代表,近日,永丰县正在举办纪念欧阳修诞辰1015周年系列主题活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庐陵,探寻欧阳修家族的家风密码。 

  ——编 者

  泷江,是江西省永丰县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却因为一个人,一个家族,一块阡表,而融入历史的长河里,涓涓不息……

  这里是欧阳修的祖地,诞生出一个崇文重教、诗书传家的“世家大族”,这个家族世代传承着“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的优良家风。

  正是得益于严谨的家风家教,欧阳修的一生能够以天下大事为己任,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黜陟,坚守信仰,忧国爱民……

  当我们细细品读这个家族的历史资料时,可以从中看出几代人宽广丰富的情感世界、光明磊落的处事风格、正直善良的人文关怀和质朴高尚的品行操守,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家风家教持久而深厚的力量。

  画荻教子

  母传遗训

  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的夏天,欧阳修诞生在四川绵州(今绵阳)一名军事推官的公家宿舍里,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但不幸的是,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病逝了。父亲官位不高,俸禄不多,死后萧条,家无长物,甚至没有一间房屋和一块土地,用以维持家人的生计。用母亲郑氏的话来说就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欧阳修《泷冈阡表》)

  回乡归葬亡亲之后,孤儿寡母过上异常艰辛的日子。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千里迢迢投奔远在随州(今湖北随县)当推官的叔父欧阳晔。那时欧阳修便从母亲和叔父那里听说过家族忠信孝友的家风美德事迹,得知了祖父辈耕读传家“一门五进士”的传奇故事……

  欧阳修的曾祖父欧阳郴曾做过南唐时期的武昌令、吉州军事衙推,最后于吉州安家筑室,隐居山村。欧阳郴教子有方,家风优良,诗书气盛,造就出一个诗书传家、薪火不绝的书香门第。

  欧阳郴生育了八个儿子,其中五个儿子在官场上建立功名,子孙辈中共有五人考中进士,使欧阳家族跻身庐陵“世家大族”。

  童年的欧阳修是在苦水里泡大的,家里无钱购置笔墨文具,更不能奢望上私塾。好在母亲郑氏知书达理,坚韧而慈爱。她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哺育孩子,并用最原始的方式教子识字,承担起孩子的启蒙教育。

  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秋天,泷江河畔的荻花丛中,一位身着素色布衣的年轻母亲,带着四岁的孩子来到河边,折荻秆作笔,以沙盘当纸,他们蜷伏在沙地上,一笔一画识字学文。那一大片白茸茸的荻花,在阳光照耀下似流泻的银光,泷江河水静静地流淌着,直至霞光铺染江面……

  当别人家的孩子用毛笔和纸张练字时,欧阳修只能用荻秆在沙盘上反复练字,字写满一片,用手一抹,又是一张崭新的“纸页”了。那个时候,欧阳修是多么渴望能有一支笔和一张纸呀!

  这就是著名的“欧母画荻”的故事。而因为教子有方,欧母也与孟母、岳母、陶母并称中国古代的四大贤母。她的事迹载入了《宋史》当中。

  欧阳修在母亲的悉心教诲下,特别懂事,经常向邻居借书抄读,他常常因为读书入迷,以至于忘记了吃饭睡觉,通过奋发苦读,终于考取了功名。

  欧阳修在朝廷做官时,敢于同保守势力作斗争,积极支持范仲淹推行革新变法,并因此被贬至偏远山区小县,郑氏没有抱怨,而是宽慰儿子说:“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欧母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欧阳修《泷冈阡表》)

  子承父志

  法家拂士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曾任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做过泰州判官,一直在基层司法执法的岗位上忠于职守,直到五十九岁突然病逝。

  欧阳观做官时,对公事严肃认真,从不马虎,白天办公,晚上还要看公文和案件材料,往往熬到深更半夜。对于被判处死刑犯人的材料,总是反复调查、核实。他认为,人命关天,马虎不得。

  由于劳累过度,欧阳观积劳成疾,他知道自己不行了,留言让妻子教导孩子说:“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欧阳修《泷冈阡表》)

  对于少年欧阳修,早逝的父亲是他的一本教科书。母亲告诉他:“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母亲的教诲言犹在耳,在潜移默化中让少年受教于心。

  父亲的高贵品格,犹如暗夜里的烛光,照亮了欧阳修的人生之路。

  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三月,欧阳修担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他的第一个职务,跟父亲曾担任的职务一样,负责审理案件。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保州(今河北保定)发生兵变,欧阳修临危受命出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前往平息兵变。不久,起义士兵被招抚,兵变得到平定。

  当时,保州有2000多名叛军投降,他们是被胁迫参与造反的。负责督察军事的宣抚使富弼,担心这些兵士再生事端,准备将他们全部处死。他把这个想法说给欧阳修听。

  欧阳修说:“祸莫大于杀已降,况胁从乎?既非朝命,脱一郡不从,为变不细。”(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富弼听了欧阳修的话后豁然省悟,觉得杀生后果不堪设想,立即停止了错误的决定。这2000多人,因欧阳修的一番话获救了。

  后来,欧阳修被封为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他一改前任包拯的“重典严法”的治政之策,采用简明便易、遵循法治的原则治政,不求显赫的名声,同样把京城治理得很好,被后世誉为“欧宽”。此后,欧阳修又官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欧阳修像他的父亲一样,首先想到的不是让人死,而是让人活,他从案卷中找破绽,为生命寻找最后一丝可能生存的缝隙。采取无罪推定方式的执法精神,至今值得人们借鉴。

  忠孝传家

  笃学致远

  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八月,欧阳修护送母亲灵柩归葬江西永丰县沙溪泷冈。守制期间,他以旧家谱访求族人,考证异同,用16年心血,重建了欧阳氏谱图。他认为编修族谱的目的是要使族人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和祖辈传承的历史,得以尊祖敬宗、敦亲睦族;同时要使家族子孙知道自己先祖传承下来的遗德精神和祖训教诲。

  欧阳修在其序文中特意总结了欧阳氏祖训:“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非常明白地告诉后代子孙为人处世要坚持的四条基本原则,他希望祖训能够传承给后人,后世也能够遵从祖训,使家族未来能够发扬光大。

  正是秉持着祖辈遗风,欧阳修再创了家族辉煌。他为官37年所表现出的“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刚正不屈、不畏权势”的品质直接影响了子孙后代的为人做官品格,成为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

  欧阳修极为看重家族的荣耀,也极为关注家族的兴旺,但他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家族谋私利。每遇朝廷推恩,他总把荫官的机会让给家族中比较贫寒的子侄。对于尚未入仕的子侄,他要求他们勤奋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对于已经为官的子侄,则要求他们“每事当思爱惜,守廉、守贫、慎行刑”。(《与十三侄奉职》)

  皇祐四年夏天,南方发生战乱,欧阳修写信给时任象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司理(主管狱讼刑罚的官员)的侄儿欧阳通理(欧阳昞长子),既担忧他的处境,又鼓励他报效朝廷。他在《与十二侄通理》(其一)中说:“偶此多事,如有差使,尽心向前,不得避事。至于临难死节,亦是汝荣事。但存心尽公,神明亦自佑汝,慎不可思避事也。”

  欧阳修为官清廉,淡泊名利,无欲则刚。他一直带着寡母和妻儿借住在衙门大院,还租住过破旧的民房,他在《答梅圣俞大雨见寄》里感怀道:“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墙壁豁四达,幸家无贮储。”他贬官地方时才置地盖房。

  为了避免有人变相行贿,他甚至连管辖区内出产的东西都不买。侄子十二郎要从南方来看望他,他在家书《与十二侄》中特别嘱托道:“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缺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安此为戒也。”

  欧阳修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曾写下著名的家训《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此书专为其二儿子欧阳奕而作。他从“学”入手,教诲儿子努力学习,告诫他要磨砺品性,从严要求自己,不断提升学识修养与道德情操。欧阳修以“玉”喻“人”,诲学有道,可谓金玉良言。

  父亲树立了好榜样,孩子们跟着学样。欧阳修的四个儿子:长子欧阳发、次子欧阳奕、三子欧阳棐、四子欧阳辩,后来都有所成就。尤其欧阳发、欧阳棐严谨求实,饱读诗书,青史留名。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文件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资讯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一个“世家大族”的家风密码
魔术短剧倡导文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