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县渣津镇地处赣、湘、鄂三省九县交会处,全镇面积144平方公里,辖20个村居,总人口近7万人,是全省30 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之一,有序承接县级下放的各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村镇”“江西省卫生乡镇”“省级文明村镇”“江西省平安乡镇”等称号,近两年连续获得修水县高质量发展考评综合先进单位。
传承基因 赓续红色文化厚根底
渣津镇山依幕阜、九岭余脉构成南北屏障,水集四溪(杨津水、噪溪水、莲溪水、杏苑水)交汇贯流于修河上游。渣津镇是著名的红色大镇。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渣津人民紧跟共产党,前赴后继,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开展了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有“秋收起义总指挥部”“赣北特委”等革命组织机关在渣津设立,涌现出徐光华、陈秋光、方幼梅等1587名烈士。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部队从县城出发,即驻扎在渣津老街。全镇有革命旧址30多处,有1006具烈士忠骨长眠在渣津烈士陵园;渣津村被评为省级“红色名村”,渣津老街被称为“红色渣津一条街”。
“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渣津镇党委、政府修缮了原为匡上庚大屋的中共赣北特委旧址,布置打造为红色渣津馆,成为当地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接受红色教育的生动课堂;对渣津烈士陵园和秋收起义旧址、红十六军驻地等红色旧址进行了抢修与保护。正在规划设计中的光华红色广场,将集中展示渣津的红色资源和红色历史。党的生日之际,镇党委书记在红色渣津馆讲述徐光华等烈士的故事,机关支部和渣津村党支部所有党员认真聆听党课,从秋收起义到赣北特委,从黄坊大捷到渣津苏区人民四次反“围剿”,重温渣津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激励党员干部汲取奋进力量,开创干事创业新局面。
党建引领 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子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渣津镇紧紧抓住新时代基层党建工作,以“三联三共”活动为载体,镇村干部到村组与群众面对面开展“板凳夜谈”100多场次,收集整理反映的问题并列出为民办实事清单,一件一件梳理解决;通过强村帮带、弱村互助等方式,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不断推进基层党建“三化”建设,按照标准化要求统一设置“五室两站两中心”九大功能布局,确保支部工作有场所,党员活动有平台,群众办事有窗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近几年,从城乡环境治理到信息化网格化管理,从集镇便民服务到政务服务延伸村居,渣津镇按照县委对其“在乡村社会综合治理方面走前列”的要求,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在镇政府一楼投入30多万元高标准打造综治中心研判室,接入天网、平安乡村、执法记录仪等监控设备,实现了监控方式多样化、监控信息集中化,提高了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的覆盖密度和建设质量,推动监控系统的跨区域、跨部门互联互通。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打通服务管理“最后一米”,全镇16个行政村、4个社区共配备网格员50名,每月均按时按量做好辖区公共安全排查和重点人员管控,同时按照每个行政村不少于5个监控点的标准,打造平安乡村监控点90多个。
作为全省30个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渣津镇通过一系列先行先试改革,破解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了现有镇级行政管理体制弊端,承接县级赋予权限项162项,提升了渣津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实行行政体制改革后,渣津镇党员干部积极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打破了政务建设中的藩篱,营造了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进一步优化了渣津镇营商环境。
乡村振兴 走好产业发展富民路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渣津镇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努力打造工业型农业,紧紧围绕蚕桑、柑橘、油茶、皇菊、蔬菜、苗木等传统产业,不断推进产业升级。近五年来,该镇引导村民种植菊花2900多亩、新扩蚕桑基地1800亩、新扩茶叶1500亩,新建蔬菜大棚260余个,稻虾共作1600亩。
渣津镇通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从而带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该镇支持长潭村发展稻虾共作项目,累计销售龙虾达2.5万公斤,获利80余万元;司前村立足实际,通过“党员+村集体+脱贫户+外商”模式,投资发展香薯种植产业,种植规模100余亩,带动就业26人,产量可达15万公斤,逐渐形成具有强大造血功能、带动村民致富增收、不断激发村集体内生动力的特色村集体经济。
渣津集镇辐射周边10多个乡镇40多万人口,各类经营店面1000多家,商铺鳞次栉比,街道繁华热闹。渣津镇返乡创业园总规划面积730亩,已建成面积630亩,园区基础设施投入近亿元。园区共有标准厂房13万平方米,入园企业36家(其中规模企业9家),涉及服装、打火机、卫浴等行业。本土白酒、永莉鞋业、康腾卫浴等企业产销两旺,2021年渣津镇返乡创业园企业全年实现税收700万元。
建管并重 美丽渣津生态更宜居
近年来,渣津镇持续提升集镇精细化管理,“精致集镇”彰显特色。按照“优化空间、强化集聚、提升品质、放大特色”的要求,进一步突出规划引领,重塑集镇特色,完成精致集镇建设规划的修编,完成县第一人民医院西院、渣津中学、派出所、交管大队服务中心、垃圾转运站、龙坪至紫鹿和黄坊至东港公路“白改黑”等17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第二农贸市场、污水治理工程等23项重点项目建设。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通过人居环境“百日攻坚”行动,该镇在农村和集镇掀起一场环境整治大提升活动,党员干部上街带头清理牛皮癣,整治鸡鸭棚和违章建筑,空地全部绿化,对集镇环卫和垃圾转运引进签约第三方保洁公司实行服务外包,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实现“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做”。
干部作风是政治生态晴雨表。修水县“项目会战大提速、城乡环境大提升、干部作风大提效”三大攻坚战启动后,渣津镇快速响应,聚焦当前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纪律作风问题,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进行纪律作风整顿;不定期开展督查,整治干部上班迟到早退、擅离职守、工作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将政治生态建设保持常态化,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好人上榜 文明乡风孕育新希望
为进一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形成“发现好人、推荐好人、崇尚好人、争做好人”的良好风尚,今年7月1日,渣津镇表彰了首届“渣津好人”徐员花等8人。他们是从渣津社会各行各业中层层选送出来的,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先进典型,如司前村医生熊海云,他几次见义勇为,救起落水群众。这些好人的选树,传递了文明向善的社会正能量,完善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同时,渣津镇还引导村民分村组签订村规民约,约定在简办红白喜事、提倡绿色殡葬、抵制高价彩礼、禁燃烟花鞭炮、整治人居环境等方面责任和义务,得到群众大力支持。良好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干部群众在移风易俗、抗击疫情、乡村振兴等工作中用实际行动为渣津发展贡献力量。
“十四五”规划已经开启,渣津镇将全面贯彻落实修水县第十八次党代会精神,紧扣“打造成西部中心集镇、工业强镇和经济大镇,在全省乡镇发展上争得应有位置”的奋斗目标,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乡镇建设、返乡创业、乡村社会综合治理”四个方面走在全县前列。
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锐意进取、崇文习礼的渣津人,正在用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建设更加美丽、富裕、和谐、幸福的新渣津。
冷碧春/文 (图片由渣津镇党政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