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沛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再次深刻揭示了百余年来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阐释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世界普遍本质的最高概括,被誉为“人类思想史上最壮丽的日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来源于它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历史走到了“终点”,历史的发展只有资本主义一条路,马克思主义将被收入历史博物馆。受此影响,社会上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比如,有的人怀疑马克思指出的问题是否还存在、对新问题还有没有解释力,以此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以其指导中国实践会“水土不服”;有的人张口闭口就是美西方国家兜售的所谓“新知识”“新思维”“新学派”,讲马克思主义“不合时宜”“没有必要”;等等。凡此种种,要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要么是别有用心,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并加以驳斥。
一种理论究竟是不是“过时”,并不是以它创立的时间来决定的,关键要看这种理论是否具有时代价值,能否有效解决当代人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相比,现代人类社会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没有变,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背景没有变,人们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的追求没有变。毋庸置疑,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超越时空的影响力、解释力、生命力,就在于它植根人民群众,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只要人类追求幸福的脚步不停歇,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就不会结束,马克思主义就具有永恒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今天中国人思想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氧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时刻,马克思主义孕育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方向。面对“中国何去何从”的重大抉择,马克思主义发展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创新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随着历史的演进“被收入博物馆”,而是持续焕发着生机和活力。
真理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说,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自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从未原地踏步,而是以其科学性和真理性,随着实践的变化不断自我调节、不断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概念,同时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结合并深化发展的进程,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理论认识的进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今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已经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必将照亮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