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垚
从宏观层面看,个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撑,个人的社会生活共同组成社会文化发展大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也影响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在社会文化视角下分析大学生就业心理,能全面考虑学校教育、家庭熏陶和社会影响等多重因素,并可深入分析大学生各类就业心理产生原因,有针对性地探索引导策略,在多方协作中培育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
社会文化视角下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具有时代性、即时性、直接性等特征,容易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在社会文化视角下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应将大学生置于社会环境中,分析社会、家庭及学校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
第一,社会文化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焦虑与恐慌。当今社会,就业难、用工难问题同时存在,共同构成社会文化的特殊现状。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社会文化环境与校园环境不同,接收的就业信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可能引发大学生的恐慌心理。
第二,社会文化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存在被动心理。社会文化层面的价值观念影响大学生就业时的心理状态。现实中,用人单位与高校人才培养对接不均衡,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就业成功率相对较低。这反映出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被动心理,缺乏积极的就业心理。
第三,社会文化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心理表现出多元化趋势,展现出个性化特征。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当代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养成独特习惯和个性需求,其就业心理也逐步发生变化。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更倾向于自主择业,择业时多考虑自我发展空间、条件适配度及薪资待遇等因素,且不同专业、不同性格、不同发展定位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考量,展现出多元化特征。
社会文化视角下
大学生就业心理引导策略
在分析社会文化视角下大学生不同就业心理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学校、家庭及社会应共同努力、深度协作,致力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全方位助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一是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社会文化视角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养成积极的就业心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在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影响下,大学生能受到积极乐观、勇于拼搏的精神熏陶,形成积极的就业心理,支撑其有效应对繁杂的社会就业环境,正确应对各类就业压力。高校应结合师生的意见和需求,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同时,高校应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发展模式,在有机融合信息技术条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夯实校园文化的底蕴。此外,高校还应通过举办就业指导活动,结合家庭、社会等主体的参与,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摆脱就业心理障碍、舒缓就业心理压力。
二是关注学生家庭文化的有效引导,家校协作培育大学生积极的就业心理。家庭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家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具有重要影响。现实中,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倾向于向家长寻求指导和意见。环境氛围较好的家庭,能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就业压力时才能形成积极的就业心理,做出正确的选择。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氛围对社会整体文化发展也具有一定影响。在社会文化视角下引导大学生养成积极的就业心理,还应强调家庭文化建设。家长应充分重视家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积极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参加高校提供的就业相关知识培训,在交流与协作中全方位推进家庭文化建设。同时,家长应及时发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遇到的问题,在日常沟通与交流中融入必要的就业心理引导,减少大学生接受就业观培育及就业心理养成的阻碍,结合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在家校协作中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
三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性面对就业。除高校及家庭文化建设外,还应强调社会整体范围内的文化建设发展,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就业方向引导。作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存在基础。只有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上,全社会范围内就业问题的解决才能得到有效指导,大学生就业心理才能得到正向引导。一方面,对政府、文化机构及相关组织而言,应在内部发展建设中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重视健康和谐社会文化对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实践,为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对用人单位而言,应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的深化,同时强调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用人观念、变革招聘模式,转变唯学历论等传统观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优化用人选择,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进而从文化视角出发助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心理。
(作者系山西农业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