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全红:“匠心”飞扬

扫描看更多 融媒报道

  本报记者 邹宇波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亿万中国人民砥砺前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在这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本报今起推出“喜迎二十大 我的新时代”栏目,把笔触和镜头对准全省不同阶层、不同岗位的平凡人物,充分展示赣鄱儿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与伟大时代同频共振、与伟大征程同向同行的铿锵步伐,凝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敬请关注!

  戴着护目镜,紧盯着普通车床上刀具切割进程,在泰达长林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高级车工技师李全红正全神贯注地操控车床。不一会儿,一件长50厘米、外径33毫米、螺纹间距3毫米的丝杆便加工而成。“这是安装天然气管道设备上的关键零部件。”李全红说道。

  “要当个技术过硬的好工人。”李全红有一股子韧劲,只要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好。1986年,李全红进厂分配在生产一线从事车工工作。36年来,他一心扑在生产上,在车间摸爬滚打,刻苦钻研车工技术,不断进行实践操作及理论研究,全面掌握了车、钳、铣、刨、磨和焊接装配等工种之间的加工流程,对工件加工方法和加工步骤非常精通,有着自己独到的加工方法,被同事公认为技术上的“行家里手”。

  “我们从事易燃易爆管道不停输开孔封堵施工与技术服务,这对车床加工细长杆、丝杆、蜗杆等配件的精度要求非常高。”熟悉李全红的人都知道,早年他有“三手绝活”——挑螺纹、车蜗杆和挑丝杆。如管道开孔机上的关键配件进给丝杆,有着刀难磨、变形大、容易扎刀三大难点,李全红在车床上反复试验,不断改进车工工艺,经他加工的丝杆,产品合格率为100%。

  这些年,李全红获得的荣誉有“一箩筐”:全国劳动模范、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等等,但他并没有因此满足,他就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

  前些时候,公司在试制城市PE管道不停输开孔机封堵设备时,管道内孔要加工梯形螺纹,而在普通机床上加工600毫米长的内梯形螺纹是难以想象的。然而,李全红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通过设计刀杆,改进加工工艺,增加辅助支撑提高刀杆的强度,圆满完成了加工任务。这项产品也荣获了省级优秀新产品奖和国家级新产品奖,每年为公司增加产值500万元。

  如今,54岁的李全红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传帮带”上。作为公司的老职工、老党员,他把所学的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和同事们,将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金融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健康
   第11版:资讯
   第12版:财贸
中办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
习近平同多哥总统福雷互致贺电
我国吸收外资同比增长16.4%
习近平向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致贺信
经济形势怎么看 如何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
习近平向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致贺信
李全红:“匠心”飞扬
我省加快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多部门联合印发方案保护修复长江母亲河
游发旺同志逝世
李祥同志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