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艺松
邮箱:812233582@qq.com
微信号:xyx0602
电话:13699505140
微风徐徐,夹杂着泥土的清香。鸟鸣此起彼伏、宛转悠扬。绿油油的稻田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条条沟渠清澈见底,不时还能看见鱼儿欢快地畅游。走进南昌县幽兰镇灌溪村,所见所闻与数年前大相径庭。
“村里有个养猪场,以前一刮风,整个村子都臭了。”说起村里环境的变化,村民万涛感慨道,“自从政府集中整治后,环境改善了不少,空气清新,虫蝇也少了,我们生活得更舒心。”
南昌县是畜禽养殖大县,去年生猪饲养量达96.56万头,连续6年荣登“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榜。但一个巨大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这个“生猪大县”:养猪越多,污染越大,不少村庄眼看陷入了“客不进屋,坐不喝茶”的境地。
“以前条件差,在防污治理上也不重视,养猪嘛,哪有不臭的?”幽兰县“养猪能手”涂水平深有体会,“现在可不一样了,养了这么多年猪,终于告别‘臭气熏天’的环境了。”
经严格消毒后,笔者获准进入涂水平的猪舍。只见百余头猪在圈内翻拱、嬉闹,活力十足。猪舍内干净整洁,并没有闻到想象中刺鼻的异味。
五十多岁的涂水平发展生猪养殖已经近30年了。从最开始一个仅有18头猪的简陋猪圈,到如今拥有18间标准化、智能化猪舍,在他看来,不管是养猪技术的发展,还是环境的变化,都是翻天覆地的。
“变化要从2018年说起……”涂水平说,当年,猪场遭遇了非洲猪瘟,一下死亡了3000余头,经济损失上百万元。“是打击,也是转机。”涂水平告诉笔者,这一年,正值南昌县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这也让他意识到,养猪不能再走老路了。于是,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猪场开始了长达近一年的改造。
“半封闭的猪舍要砌成全封闭,尽量与外部隔绝。房顶的瓦片不隔热,无法保证猪舍的恒温,那就全部拆除重新装。夏天太热怎么办,风机水帘全部装上……”涂水平说,改造期间,猪场几乎无法养猪,收入也大幅度减少。“也许会暂时失去利益,但从长远打算,这次改变是明智的,咱们再也不能拿生态环境换饭吃了。”
令涂水平惊喜的是,改造后,猪舍内配备了自动饲喂系统、自动通风控温系统、自动喷雾消毒系统,原有的盖板式排污沟被改造为封闭的排污管道,直通沼气池,在实现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的同时,粪污也达到零排放。“我还有300余亩鱼塘,通过资源化利用模式,畜禽粪污可加工成有机肥料。经过处理后的畜禽粪污变废为宝,极大地激发了我参与粪污治理的积极性。”涂水平笑着说,自家的猪终于住进了智能化、循环养殖的“生态圈”。
走上了生态养猪、循环发展的路子后,涂水平的养猪场规模逐年扩大,并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村民增收。“生态越来越好,钱包也越来越鼓,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涂水平说,去年出栏生猪5000余头,产值已突破千万元。“目前养殖场在栏生猪2000余头,最近又引进了1000头小猪崽,预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谈到未来发展,涂水平充满信心。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畜禽粪污处理不当是公害,用好了却是资源。
在南昌县广福镇的南昌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外头,笔者看到的是一派田园风光,工厂前方是大片水稻,满眼郁郁葱葱。
“我种了6年的水稻,2020年猪场建起来后,水稻不仅长得更好,连化肥钱都省了一半。”广福镇广福村村民丁建荣津津乐道。养猪还能促农增收?“秘密”就在于水稻下方铺设的一条条管网。
南昌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海云介绍,公司采用厌氧发酵技术,对猪场粪水和生产废水等进行处理,将产生的沼气用于场区运营,沼液进行还田。“我们在养殖场周边5公里范围内免费为周边农户铺设支农管网,以便于农民使用沼液肥。”王海云说,当前铺设的管网辐射面积达到1300亩,每亩可为农户增收200余元。“这些猪尿可是上好的有机肥呀!”丁建荣黝黑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没想到猪场建起来后不仅没有污染环境,还能为我们农户带来便利和效益,大家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
如今,“养猪讲生态,钱袋鼓起来”在南昌县的养殖户中已成为一种共识,这都要得益于近年来南昌县大力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破解养殖污染难题,打响“绿色革命”。
笔者从南昌县农业农村局得知,2017年,南昌县安排资金3189万元对258户畜禽养殖户粪污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同时,为保证粪污处理设施正常运行,还对符合条件的养殖户的治污设施实行电费40%的奖补。
截至目前,全县规模畜禽养殖户粪污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3.15%,均超过国家和省里规定的95%、85%的目标要求。
“我们还投资了5871.5万元建设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南昌县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科科长黄菲琳说,“目前中心正在加紧施工,预计12月底正式运行。建成后将对全县养殖场畜禽粪污粪便进行有效收集,高效利用废弃物,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搭台’,产业‘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