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滇敏
近些年来,我国的纪录片生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09年到2018年10年间,产业规模增长了12倍。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0》公布的数据, 2019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值达66.6亿元。无论打开手机或是电视,我们会看到各种形式、各种题材的纪录片:文化、科技、生态、美食、潮流、旅游、普通人的记录等等,作为一个产业,纪录片不仅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产模式和播出平台,而且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文艺形式,纪录片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品质的纪录片成为新时代的主流文艺样态。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一大批关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红色题材纪录片不断出现:《山河岁月》《敢教日月换新天》《国家记忆》《党的女儿》《信仰的感召》等。其中,《国家相册》以其新颖的话题性、平实的贴近性、精巧的灵活性等特点独树一帜。
让照片“开口”说故事
因为影像特殊的记录功能和审美功能,影像资料一直是纪录片最宝贵的“材料”。
新华社有一座影像的宝库——一代一代的记者,在一个一个的新闻现场摄录下无数的影像,成为历史的鲜活见证。
中国照片档案馆收藏了1892年以来的珍贵照片1000多万张,这其中有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开国大典、原子弹爆炸等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也有老百姓的团圆饭、田间地头的识字课、满大街的黄面的等普通百姓的生活图景……这些人所共知或是鲜为人知的历史画面中藏着中国的百年沧桑,藏着一代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藏着关乎家国与时代的中国好故事。
《国家相册》是新华社打造的一个微纪录片形态的可视化全媒体产品,2016年9月推出,至今已推出5季200余期。它依托中国照片档案馆的1000多万张馆藏照片,每期选择一个主题,用老照片讲故事。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那些老照片后面被尘封的时代、被浓缩的人生,或许是遥远的、陌生的,或者是曾经熟悉,却正在被淡忘的。但是,当它们在纪录片中重新被呈现,它们和画面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一起,让观众看到了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让现代的人们感悟沧海桑田的变化,感知前辈的精神。
让小人物讲述家国,用小切口讲述历史
“馒头管够,米饭管饱,是那个年代老百姓对好日子最朴素的想象。”《馒头与米饭》中讲述了两个故事:1960年,河南人李灵周小学毕业时第一次吃到了白面馒头,这个白面馒头是他的老师送给他的,老师还送给他一句话:一定要接着读书。那个白面馒头的滋味,他记了一辈子,而那句话却让他改变了命运。1969年黑龙江省五常县龙凤山,一场早霜过后,稻穗全瘪了。五一村的生产队长田永太在受灾的稻田里找了7天,找到了7株饱满的稻穗。第二年,这7株稻穗变成了24公斤稻种,第三年,又变成了2500公斤稻谷……田永太培育出的耐寒、抗病、高产的稻种成了五常大米的当家品种……这部不足7分钟的纪录片,用这样两个普通人的故事,串起了我们国家从饥饿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所走过的道路。
历史的书写当然离不开宏大叙事,但是,普通人的日子、普通人的悲喜、普通人不屈的奋斗也是这个国家最生动的成长史。
北京大街小巷到处跑的黄面的载满了一代人的记忆。《下一站,明天》带人们回忆起黄面的种种好:半货半客、能装、方便、跑得快、实惠……话题却由此进入了与公交有关的故事:1899年,有轨电车驶入中国,现代城市公交有了雏形;1950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一劳动节,北京市电车公司决定修复一百辆有轨电车,4月25日,一场大火把修好的电车彻底烧毁……从拖着大尾巴到顶着大气包,再到冬冷夏热的“黄河通道”,公交车穿过百年沧桑来到智能时代。120余年的公交史,通过这样一个小切口自然而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把老主题讲出新意思
对一些红色题材的作品,人们诟病最多的是“老调重弹”。但是,在同样的主题下,如何才能“弹出新调”?《国家相册》没有过多地寄希望于技术手段等外部力量的加持,而是从内部发力,用不一样的视角,寻找新鲜的细节、新鲜的故事、新鲜的架构。
走进大事件的内部,我们会发现,其中的细节是丰富的、多元的,引人入胜的。
谈起中国的航天事业,大家耳熟能详的是罗布泊、西昌。《冲天第一炮》中,用大量的图片向人们展示了在上海郊区滩涂上中国航天的起步:天线靠人拉着转、计算弹道用算盘、通讯基本靠吼、传令基本靠手、加注燃料居然用自行车打气筒……为了保密,一本《火箭技术导论》却披着《青春之歌》的外衣。这样的细节多么生动、有趣。
《一个都不能少》反映的是我国的教育史。片中用了大量的图片讲述1949年至1969年间,我国的四次大规模扫盲运动。车间、地头、车上、船上……那个年代,识字班无处不在。最有趣的是新华社记者岳国芳拍摄的两张图片:1952年8月2日全军运动会的赛跑场地上,一群运动员蹲在起跑线上写字,没有发令枪,他们必须写完规定的几个字,才能起跑。一张是行军路上,每个战士的背包上都贴着注音字母。这是战士祁建华在挺进大西南时发明的行军“快速识字法”,刘少奇夸他是“当代仓颉”。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文盲人口占比高达80%,到2000年,这个比例下降到6.72%。通过前面那些饶有趣味的故事,观众更能品咂出这两数字背后的深刻内涵,更会骄傲于我们今天的教育、科技的进步。
这样的讲述,突破了以往红色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宏大叙事,有了更多亲民的、平实的气质。
真诚是成就一部作品的关键
200余集的《国家相册》给人最深刻的感觉是平实朴素:平实的主题、朴素的故事、朴素的文字。
“一把把来自苦难的种子孕育出千家万户熟悉的饭香,平凡而坚韧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在苦难的磨砺中,迸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一代一代,生生不息。”这是《馒头和米饭》中的句子。
《远去的车站》讲述的是从京张铁路到复兴号的变迁,它的切入点,却是从一批百年老站的告别说起。节目的最后,解说道:“车站,一个承载人间相聚与别离的地方,这些百年老站一个个远去,但我们不能忘记它们曾经见证过的苦难和希望。”
和大多数的红色题材纪录片不同,《国家相册》解说词的色彩是偏冷静、平和的。它没有常见的浓烈和铿锵,它把悲喜稍稍地往内收,但是,这种收敛的情绪更能打动人。
甚至它的音乐也是平静的,少有高亢澎湃的旋律。《冲天第一炮》中,一张科研人员用自行车打气筒给火箭填注燃料的画面,配的音乐竟然有些俏皮诙谐的味道,传达出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国家相册》的解说风格也是平实的。可以说“不煽情”的原则贯彻到了这部作品的方方面面。片中的讲述人陈小波是新华社高级编辑,她不是专业朗诵者,也不是专业主持人,于是她的讲述天然地少了一些表演,而多了一些真实。她的声音始终往里收着,低低的,带着一些让人信服的知性和温暖。这让我想起一位作家的观点:小说就是小声说话。我以为,一切的表达都应该是“小声说话”,这既是言说者的修养,也是一种平等和真诚的态度。
5到7分钟的篇幅对于大多数的受众来说是一个恰恰好的长度。而全媒体的传播也使得这个系列的作品得到了最广泛的共鸣。
有资料显示,我国纪录片的受众年龄在18岁至35岁之间的达82%。作为一部以百姓视角、用小切口来讲述共和国成长史的系列纪录片,《国家相册》的主题、呈现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契合了年轻人的审美趣味,赢得了大量年轻观众,让他们产生了共鸣,这是让人无比欣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