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徽琳
产教融合即产业与教育深度合作,指的是不同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设立专业产业,使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推动校企一体教学模式逐步成熟,将学校转型为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性实体。国家明确深化产教融合是当前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能够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融合,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育经济新动能、扩大就业创业等具有积极意义。在此背景下,跨境电商呈井喷式发展,对于高质量、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大,而当前高校跨境电商人才的输送尚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凸显人才供求结构矛盾,产教融合无疑是缓解该矛盾的“解药”,是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加速器。
优化融合环境 政府和行业升级管理
产教融合改革背景下的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培养,更加需要政府与行业的积极配合,共创跨境电商产教融合环境,营造社会各界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氛围。政府应继续完善货币、税收和财政等政策,彰显对人才投资的重视程度,并且通过官方主流媒体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氛围,吸引更多电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项目,享受国家政策红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深入发掘政策指向,了解产业布局政策,考虑本地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情况,优化区域布局,在响应统一政策的同时制订本地特色化政策,优化营商环境。跨境电商相关行业协会应做好企业发展标准规范工作,在解读相关政策的基础上为企业指明具体的改革方向,指导企业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引进资金,确保准入条件透明化、标准细化和流程简化,促使管理机制健康运行。
优化融合机制 高校和企业深入合作
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相应的融合机制作为后盾,各类型高校和企业应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构建深度融合机制。企业方面,应该完善在岗人员教育和培训机制,为行业内经验丰富的人员提供外出进修或者参加继续教育平台,并且在企业内部定期进行跨境电商专业知识培训,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对接打好基础。同时,企业可以多渠道引入高职院校和不同类型本科院校的培训项目,邀请高校跨境电商教师入驻企业进行理论讲解,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合作模式。高校方面,应主动与上级部门交流反馈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难处和需求,就需要对接的企业或者岗位类型进行沟通,多方位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高校还可根据自身情况与企业洽谈,为本校学生设定适合的实习岗位,同时制订规范化的实习实训制度,确保学生得到锻炼的同时获得合理报酬。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对于薪酬的制订应在适当考查学生学历的基础上,重点考查学生对跨境电商工作的胜任度,给予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更加公平的成长环境,为高校和企业深入合作提供长久的内在动力。
优化融合平台 技术和科研共促实践
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研发企业须意识到自身在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责任,了解产教融合改革方向和趋势,搭建符合地区人才培养和国家对人才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向不同主体提供精准化产教融合服务信息,运用互联网平台用户多、发布信息迅速的特征及时将跨境电商行业人才供需情况、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情况等信息公布于众,不断完善平台信息检索功能,为跨境电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教育行业科研人员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加强互动,组建跨界研究项目小组,促进跨境电商、产教融合、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并且吸纳高校学科带头人参与其中,形成科研方面的产教融合联盟。在此过程中,信息服务平台能够为科研项目进展提供辅助作用,科研人员也能够为信息服务技术的升级提供针对性改革建议,双方共赢,共同促进实践水平提升。
优化融合结构 人才和市场需求衔接
跨境电商已经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各主体通过产教融合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刻不容缓。各类院校需要转变传统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切实了解国内外市场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院校首先需要将跨境电商专业所具有的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等专业特点整合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明确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始终应该具备的复合型特征,将人才需求划分为专业型、管理型和运营型人才。其中,专业型包括采购、文案策划、语言、物流等;管理型是兼具管理知识和跨境电商专业知识的人才;运营型指数据分析师、运营专员、市场营销和客服等。各类院校应在明确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类型的基础上,明确不同类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储备,以及本校课程所能够培育人才的目标和成果,针对性地做出调整。不同类型院校可以根据人才类别,细分市场需求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方面做出调整,确定重点培养的创新型人才类别,最终突出本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特色。例如,高职高专院校可以重点培养专业型人才,向企业输送跨境电商美工、物流、文案策划类型人才;本科院校可以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训,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大数据分析、市场运营等知识运用到行业生产中。如此,跨境电商创新型人才与产教融合齐头并进,不仅能够缓解就业压力,而且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高效改革动力。
(作者系桂林理工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