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怀“国之大者”

——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建设纪实
武夷山风光
武夷山主峰黄岗山 张彩霞摄
武夷山“黄岗三宝”之一 黄腹角雉
武夷山“黄岗三宝”之一 南方铁杉
武夷山“黄岗三宝”之一 黑麂

  山还是那座山——江西武夷山,人还是那些人——江西武夷人,但从去年10月起,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上升为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江西武夷山踏上新征程。

  拓展版图——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由原保护区160平方公里,增至现在的279平方公里。

  转变观念——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关键区域,江西片区转变观念,持之以恒做好保护工作,保护好武夷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宝贵的自然遗产和富集的生物多样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公众共享国家公园建设成果。

  牢记使命——江西片区把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视为职责使命,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完善支持保障政策、推进全民共享。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范强勇表示,江西片区将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全面拓展“两山”转换通道,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真正让武夷山国家公园成为国家的典藏、世界的景仰。

  保护管理实现现代化法治化常态化

  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设立以来,已经走过了41年的历程。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武夷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森林防火、资源管护、行政执法等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辖区内连续41年无森林火灾火警发生,维护了武夷山这一全球重要生态区域的安全与稳定。

  ——党员干部心怀“国之大者”。十年来,按照党中央部署,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5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建立了领导干部带头学、基层组织跟进学、线上教育持续学等学习制度。全局党员干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心怀“国之大者”,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汇聚了澎湃动力。

  ——装备现代化、巡护智慧化。保护区管理局给各基层站陆续配备了无人机和巡护终端等装备,建设了巡护管理系统,实现了智慧巡护。利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现代化装备,改变了以往“巡山靠腿、发现靠人”的巡护方式,通过天、空、地、人立体巡护,实现森林资源巡护全覆盖。巡护员通过手持终端就可以实现巡护路线指引、轨迹显示、定位打卡、拍照上传、语音上报等功能,极大提高了资源管护效率。

  ——保护管理法治化、规范化。《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于2016年5月1日起施行,并于2018年、2019年经省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两次修正,是我省首部自然保护区管理地方法规。《条例》的实施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执法及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使保护区管理局依法行政能力得到加强,由委托执法转变为授权执法,执法能力进一步提升。

  ——联防联控常态化、协同化。2017年2月,由原江西省林业厅牵头,原省林业厅相关资源管理部门和上饶市林业局、铅山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及武夷山保护区辖区涉及的铅山县武夷山镇、篁碧畲族乡等组成了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保护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联保委发挥“信息共享、宣传联动、防控合作、整治合力”的平台作用,紧密联系各成员单位,多次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严厉打击“驴友”非法入区、破坏林地和非法捕猎等不法行为,共同维护了武夷山保护区及毗邻山区森林资源的安全。今年10月,联保委进行重组,成立了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联合保护委员会,成员增加了多个有关单位和毗邻乡镇,多方参与的武夷山联防联控工作迈上新台阶。

  从160平方公里到279平方公里

  武夷山脉,横亘江西、福建两省之间,山之东南为闽,山之西北为赣。建设武夷山国家公园,是赣闽两省共同责任。

  2016年,福建省启动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的复函》提出,研究整合毗邻的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可行性,共同推动武夷山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2020年9月,国务院专家组在开展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验收工作时再次提出,加快整合江西武夷山区域,提升生态系统保护的完整性。3个月后,国家林草局将江西武夷山区域纳入武夷山国家公园。

  2021年1月,国家林草局召开江西片区范围区划方案专家咨询会。与会专家充分讨论后提出划定意见: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整合毗邻的世界遗产和武夷大峡谷周边等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区域,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江西片区区划范围。江西省林业局相关部门多次到铅山县收集本底资料,并组织铅山县有关部门、乡镇讨论。不久,国家林草局规划院会同江西武夷山保护区管理局、上饶市林业局、铅山县人民政府,商议了江西片区区划范围初步意见,在合并两个自然保护地(武夷山保护区、鹅湖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基础上,划入了大峡谷周边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至此,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范围扩编至279平方公里。

  今年,保护区管理局利用高精度无人机在江西片区范围内飞行25架次,飞行面积覆盖了全部279平方公里的辖区,采集国家公园高分影像。为确保勘界数据无争议,每次形成的勘界飞行现场日志均有相关乡镇、村及参与现场勘界人员的签字确认,与铅山县人民政府以及江西片区涉及的“一镇两乡”签订了《界线协议书》,为今后江西片区依法依规开展生态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保护区管理局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完成全部300处界桩(区桩)埋设工作,编制上报了勘界成果。

  江西片区自然资源“家底”丰厚

  科研工作是解决“有什么、在哪里、如何变化”等问题。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坚持把年轻干部、科研人员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放到一线去,培养了一支热爱自然保护事业、熟悉自然资源分布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科研人员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分析,基本摸清了江西片区的“家底”: 记录有高等植物2862种、脊椎动物581种,确认的无脊椎动物共计4纲22目174科1620种,是目前江西省已知物种最富集的地区。在此基础上,挖掘出了保护区具有世界影响的代表性珍稀濒危物种“黄岗三宝”,即鸟类的黄腹角雉、兽类的黑麂、高等植物的南方铁杉。

  江西片区建立了完善、科学的自然资源监测体系。2017年建设的全要素自动气象站,是目前全省最先进的自动气象站;建立了国内东南部区域唯一的原始林大样地——南方铁杉林大样地;布设了覆盖区内各海拔梯度、植被类型、人为活动干扰强度等环境因子的3个观测样地,建立了植物标本建档室,确保植物分类系统建设完善、标本查阅数字化。十年来,江西片区对区内野生动物进行每日24小时定点监测,通过项目的持续实施,初步查清了区内大中型哺乳动物(含地面活动鸟类)资源状况与动态变化,为江西武夷山开展大中型哺乳动物种群动态监测和保护成效评估提供技术支撑,提升了江西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位,扩大了保护区在国内社会公众和学术界的影响。

  江西片区自身科研力量主力军作用凸显。十年来共收集论文92篇,内容囊括水文气象、植物及真菌多样性、植物群落、植物生理生态、动物多样性、动物行为、动物生态等,出版《武夷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编目》《江西苔藓植物名录》《江西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管理文献汇编(第二辑)》《陆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监测方法与新技术》及《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与管理文献汇编》等专著。

  经过科研人员不懈努力,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成为国内唯一一个自有科研人员承担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蝴蝶类4项“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任务的区域。此外,江西省是我国唯一保存了黄腹角雉“东部组”和“西部组”遗传基因和已知分布地域最广的省份,而江西片区则以540只至950只的野外种群数量成为黄腹角雉“人类认知历史最为长久且相对最为健康的野生种群”,是我国黄腹角雉种质资源的关键保存地。2016年,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授予江西武夷山“中国濒危雉类研究基地”称号(全国仅7个)。江西铅山武夷山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

  41年未发生森林火灾

  “让火患远离森林,让绿色点缀人间”“千亩林万亩林,无视防火等于零”“森林防火时时抓,保护森林靠大家”“人人防火,树树平安;时时防火,国泰民安”“保护野生动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法治林,依法治火”……

  在武夷大峡谷中穿越,映入眼帘最多的宣传语,就是保护。

  森林防火是重中之重。江西片区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强化值班值守、巡查巡护、火源管控等措施,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春节、清明节、中元节、国庆节等时间节点,由领导带班值守,深入基层检查指导森林防火工作,确保了节假日期间森林资源安全。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设立以来,基层管理站组织开展地面巡护679次,巡护时长3355小时,巡护里程9261公里;加强与当地乡镇、林场、行政村的联系协调,组织开展了消防知识培训、体能与技能竞赛2次,组织开展森林防灭火联合演练4次,形成合力预防森林火灾发生。同时,加强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松材线虫病的监测,利用无人机不定期巡查30余次,结合巡护员日常地面巡护,确保监测线路深、覆盖面广、无死角。

  此外,江西片区建立联防联控机制,与铅山县人民检察院、法院加强沟通协调,在辖区挂牌成立了检察室、生态修复司法实践基地、巡回审判点,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合力,解决好生态资源保护“最后一公里”问题。强化行政执法工作,结合科技手段加大对破坏林地、毁林种茶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联合武夷山国家公园执法中队对“驴友”非法入区进行防控,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

  共享国家公园建设的美好明天

  共享先共“知”。2003年,江西武夷山保护区设立了宣教服务中心,负责宣传科普和公众教育工作,配备了工作人员,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将科普教育工作纳入基层管理站和保护、科研管理部门职责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西片区现有从事林草科普教育工作专职人员5人、兼职人员23人,形成了一支由年轻干部组成的科普宣教队伍。

  为拓宽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江西武夷山的生物多样性及文化的普及,今年,江西片区与铅山暖心社会工作事务所签订了长期自然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并通过以宣教馆科普内容为主题的讲解大赛,由武夷山保护区的干部职工评选出优秀讲解员,将江西片区内的自然知识通过讲解传递给观众。

  2018年,江西片区全新打造的总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的宣教馆对外开放,8个展区共展示动植物标本1000余件,共接待约1万人次参观。建设了240平方米的科普教育体验馆,可开展标本制作、拓印等大自然体验活动;建有约1200米的生态科普小径,对生态小径周边的乔木树种,如银杏、水杉、香榧等约300棵珍稀树种进行挂牌提示。今年将陆续启动多条生态小径建设,各自形成闭环,为公众提供更多亲近武夷山、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的游憩机会。

  为发挥好国家公园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窗口”作用,江西片区探索出了“现场体验+媒体传播+对外推广”的生态体验模式,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宣教馆、与相关机构(个人)联合开展自然教育研学活动等;借助媒体和“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等官方微信公众号做好科普工作;利用宣传展板、横幅、标识牌,参加各类摄影大赛、举办各类科普赛事等,展示江西片区的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为武夷山知名度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江西片区利用“爱鸟周”“世界地球日”“森林防火宣传月”“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联合各保护管理站,深入社区(村庄)、校园、公园、广场等人流集中地,通过发放折页、悬挂宣传标语、发放漫画传单、视频展示、科普讲解等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并定期在保护区周边中小学开展主题为“武夷山茶文化”“武夷山保护区鸟类知识”“大自然的语言——武夷之春、夏、秋、冬”等研学及自然教育活动。同时,制作和出版《武夷山山中的精灵》《钟情山水守初心 爱护自然献青春》《大美武夷》《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守护江西武夷山40载》《江西有个武夷山》等沙画版、宣传片、宣传折页、单行本及手绘本图书等,进一步深化国家公园理念宣传,提升群众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生态保护责任意识。

  未来,随着武夷山进入国家公园建设时代,一个更有魅力、更加神奇的江西武夷山将呈现在世人面前;武夷山主峰黄岗山,将迎来更为灿烂的曙光!

  张彩霞/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建设纪实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赣”出新答卷
   第05版:视线
   第06版:“赣”出新答卷
   第07版:美丽乡镇 魅力无限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法治
   第11版:学与思
   第12版:专题
心怀“国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