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职业折射经济发展新活力

  邱 玥

  前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正式公布。与2015年版大典相比,新版大典净增了158个新职业,总职业数达到1639个。新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彰显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源活力、无限潜力与技术创新力。

  纵览新职业名单不难发现,与传统职业相比,新职业的“新”,不仅体现在新的职业内容,还体现在新的就业形式、雇佣关系等方面。新职业更加注重新技术的运用,专业程度也更高,它们与传统职业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对传统职业的一个有益补充。不管是新职业还是传统职业,其价值都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推崇“劳动光荣”价值理念也不会改变。

  每个时期特有的职业人群和劳动者,都是经济生活和文化现象的见证者与缔造者。新职业与时代同频共振,体现了新技术、新趋势、新需求,是经济发展新动向的一个风向标,折射出经济发展的新活力。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等由数字经济发展催生而来;综合能源服务员、碳汇计量评估师等是“双碳”发展目标下涌现的绿色职业;而民宿管家、研学旅行指导师的出现则是因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些伴随着新经济发展逐步开花结果的新职业,向“绿色”而生,向“数字”而生,向“美好生活”而生,它们的背后是新业态的支撑,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结果,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的坚实步伐,同时也昭示着发展的新方向和就业的新空间。

  新时代呼唤新职业,彰显着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人力成本的上升,各行各业都呼唤服务机器人,而“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则是推动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支撑;疫情期间异军突起的“宅经济”“云经济”,让电商主播、带货网红们有了“直播销售员”这个正式的职业称谓;而农业经理人则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传承古老的农耕文明,为传统农业注入新的动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中催生出的新岗位和新业态,不断地刷新着人们对“职业”概念的认识。当然,新职业也是动态的,今天出现的新职业,明天有可能就会成为常态,如果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有一天也将消失于公众视野中。

  新职业的出现,是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生活需求提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断涌现的新职业,为人们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这些新鲜领域。他们逐浪新经济、拥抱新生活,成为新时代发展宏图中的一道道亮丽风景。与很多新鲜事物一样,新职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缺规范、缺标准、缺培训等问题。要实现新职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相关职能部门要健全创新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从事新职业者无后顾之忧,促进新职业健康发展、行稳致远;要针对新职业的特点,着力补齐教育短板,瞄准企业和市场的用人需求,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操性,为新职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要有“从业者都是新时代的奋斗者与追梦人”的理念,进一步提升新职业的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让更多有意愿从事新职业的劳动者有机会、有渠道参与进来,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同。

  新职业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反映的是一个社会当下的劳动理念与职业观念。期待越来越多的新职业更加成熟地走向市场,激活新引擎、释放新活力、培育新动能,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工作中拥有成就感与满足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赣”出新答卷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美丽乡镇 魅力无限
   第07版:美丽乡镇 魅力无限
   第08版:区域
   第09版:民生
   第10版:赣州观察
   第11版:资讯
   第12版:文体
加“数”扬优成势
新职业折射经济发展新活力
庐山奇果 邀你尝鲜
崇仁特色产业成乡村振兴亮色
应急有“智”
永修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扫码看《区域》▶ ▶ 江西新闻客户端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