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高“林+”模式铺就生态致富路

林下经济 点绿成金

中药材种苗连片繁育基地。通讯员 陈旗海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徐黎明

  林木葱郁、溪流潺潺、鸟鸣悦耳。日前,记者来到上高县泗溪镇中药材种植基地,只见一株株小小的药草隐在茂密的林中,与林间绿植相互映衬。在育苗基地,满载中药材幼苗的货车正准备把货发运外地。

  近年来,上高县发挥林下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森林药材为主的林下种养循环经济,既保护绿水青山,又让林农增收,林下经济成为绿色富民的新亮点。

  规模种植

  水泥路蜿蜒而上,伸展到每家每户的大门口,一栋栋漂亮的小洋楼点缀在绿色的林海中。这里是靠林下种植中药材致富的中宅村,村民们种植黄精、石菖蒲、千斤拔、栀子等30多个品种的中药材,加工产能上万吨,产值上亿元。

  “泗溪镇林地资源丰富,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上高县林业局干部杨运红自豪地说,仅中宅村就流转土地3000余亩,仅此一项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就有30多万元。

  “我现在不仅种中药材,还在药材基地干活。”3年前,村民胡细良回乡承包山林,如今年收入已达10万元以上。

  过去,上高县森林药材种植是以传统的农户散种为主,规模小、品质差、技术含量不高、标准化程度低。为改变这一局面,该县推进山林流转,发展大户承包经营、农户联营、“合作社+社员”等种植模式,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林农户”的经营模式,吸引了大批农民和各类投资主体发展林下经济。

  截至目前,该县种植林下中药材面积4.5万亩,种植品种近40个,规模种植以石菖蒲、黄精、岗梅等为主,年产药材2万多吨,年产值3.5亿元,带动当地农民9000多人就业。

  龙头引领

  小雪节气过后,锦江河畔层林尽染。在敖山镇店上村的茶油林里,一群土鸡或在枝头休憩,或在草间觅食。

  “这些鸡住‘山景房’、喝山泉水,舒服得很。客商也是冲着生态品牌来的。”养殖户刘选明笑着说。

  江西鑫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育苗大棚内,一株株石菖蒲幼苗长势喜人,工人正在起苗移栽。

  这是一家主攻中药材林下种植的大型省级林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5年荣获“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称号。该公司现有基地面积3万多亩,石菖蒲、黄精、岗梅等品种林下套种面积均突破5000亩,年产量7000余吨。

  “这里每年季节性用工很多,种收中药材,除草管护,一年到头都不愁没有活干。”药农陈群民说。

  上高种植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由龙头企业负责技术指导、提供优质品种、传授科学管理方法,产品统一收购。同时加强与农林科研院所合作,多次邀请农林专家深入产业基地,实地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县林业局49名技术人员分别与种植规模100亩以上的种植户签订了科技帮扶协议,实行包户负责制。截至目前,该县林下经济种植企业和合作社达25家。

  生态循环

  天气转冷, 由江西供销鑫隆种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濒危特色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内暖意融融,鹿茸草、石菖蒲、岗梅等濒危中药材在智能温控连片大棚内茁壮成长。

  “我们以保证濒危中药材良种生产为前提,建立中药材繁育种植档案和质量追溯体系,提升规范化种植水平。”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当前基地已繁育种苗8000万株,产值达6200万元,其中石菖蒲种苗4300万株,产量及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林下药材有赚头,群众生活有奔头。”上高县林业局局长李建军介绍,该县以“林+”模式,择优构建林菌、林药、林禽等产业体系,逐渐壮大林下经济产业。在用好林业项目专项资金的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林下经济,同时搭建融资平台,对符合条件的林下经济贷款项目实行贴息扶持。

  截至目前,上高县发展林下经济总面积24万亩,其中林下种植4.5万亩、林下养殖1.2万亩、林下采集加工14万亩、森林景观利用4.3万亩,实现林下经济年总产值5亿元以上。

  林更绿,山更美,人更富。在上高,绿色林地正变为金色宝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赣”出新答卷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美丽乡镇 魅力无限
   第07版:美丽乡镇 魅力无限
   第08版:区域
   第09版:民生
   第10版:赣州观察
   第11版:资讯
   第12版:文体
林下经济 点绿成金
一杯茶 暖人心
城市市容环卫五类情形“首违不罚”
协作联动提升监督质效
乐享运动
临床供血黄色预警启动
我省近2000名患儿获国家资助
以作风建设促为民办事
图片新闻
文明村里日子红
积极培育“三有”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