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奋力谱写新时代江西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崭新篇章

5月30日,南昌市西湖区桃花镇大塉村(滨江小区)举行“幸福圆桌会”,会上,村民代表、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代表就小区治理中居民关心的电动车充电棚安装、房屋楼道管理、环境卫生整治等问题进行热烈讨论,提出小区治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全南县举办“缘定桃江·牵手百年”集体婚礼暨婚俗改革宣传文艺演出活动
省民政厅召开全体干部大会集中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抚州市临川区秋溪镇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和护理员指导老人进行康复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民政部有力指导下,江西省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提出牢固树立使命意识、全局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争先意识,建设法治民政、智慧民政、温暖民政、专业民政、勤廉民政,切实巩固拓展“三大成果”(脱贫攻坚、养老服务、殡葬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救助改革、基层社会治理),提升“三大能力”(服务推进共同富裕、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服务双“一号工程”),强化“三大保障”(政治、要素、安全),扎实推进我省民政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圆满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

  ● 坚持政治统领,在坚决捍卫“两个确立”中擦亮忠诚底色

  全省各级民政机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全面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事项,逐一建立工作台账,认真抓好落实,自觉把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贯穿到民政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做好机关党建“三化”建设,全面推进模范机关和“五型”政府创建,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党建引领,在“党建+”养老、社会救助、社区治理等方面,互融互促,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创新时代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

  ● 坚持服务大局,在深入推进双“一号工程”中施展民政力量

  全省民政系统积极推进“数字民政”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特别是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打造赣服通“民政专区”,社会救助、殡葬管理、社会组织登记等32项民政事项实现“全程网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社会救助补贴通过“社保一卡通”发放。出台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建设优化营商环境16条举措,为社会组织和企业纾困解难。出台养老服务机构备案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登记备案政策。

  出台民政助力稳住全省经济发展20条措施。依托社区服务、社会组织、社工服务、民政服务机构等阵地平台,开辟就业岗位1.3万个。组织社会组织参与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平均每1万个社会组织提供4500个就业岗位。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每个社工站配备2名以上专职社会工作者。

  推进民政项目建设,新建各类养老服务设施796家、精神卫生福利机构5家,在全省打造240个省级示范性殡葬服务设施。积极助企纾困,指导各地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11亿元用于养老设施建设,开展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获得再贷款资金1.68亿元。引导行业协会商会搭建信息互通交流平台,帮助会员单位和企业纾困解难。

  ● 坚持精准施策,在兜牢基本民生保障中践行民政使命

  作为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业务部门,省民政厅牢牢兜住基本民生保障,大力提升服务推进共同富裕的能力,不断推动“温饱救助”向“温暖救助”转变、“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转变、“单一救助”向“综合救助”转变。

  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完善低保、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健全临时救助制度,优化非本地户籍人员救助申请程序,救助可及性、时效性进一步提升,全年保障低保、特困人员186.59万人,实施临时救助18.1万人次。制定特困人员及孤儿医疗费用兜底保障措施,减轻最困难群体看病负担,帮助14万特困人员及孤儿解决医疗后顾之忧。在全国率先出台《进一步做好低收入人口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将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与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一同纳入专项救助范围,社会救助层次化、类别化更加鲜明。

  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兜牢兜好。连续16年提高困难群众救助标准。较2012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136%、253%,城乡特困供养标准分别增长170%、255%。持续做好城乡脱贫“后半篇文章”,81.76万农村已脱贫人口、8.16万乡村振兴“三类监测对象”、32.44万城镇困难群众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强化因疫因灾遇困群众救助,全年摸排受疫情灾情影响群众500余万人次,向183万低保、特困、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发放价格临时补贴917万人次,有效减轻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

  社会救助服务能力提质提效。在全国率先制定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清单,大力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进一步丰富社会救助服务供给,全年累计支出政府购买服务资金1.2亿元。强化数字赋能,建成应用牵引、纵横互通、安全可控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将371万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推动社会救助申办服务向移动端延伸,依托“赣服通”实现足不出户“码上救”,功能上线至今累计服务87295人次。畅通省、市、县三级社会救助热线,保障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全年累计接听来电2840人次。

  ● 坚持城乡统筹,在加快养老服务发展中体现民政质效

  在城市,大力发展“家门口的养老院、送上门的养老服务”,构建以设区市、县(市、区)两级失能失智照护机构为中心,街道、社区、小区、家庭相衔接的城市养老服务网络。全省护理型床位占比达54.8%、建成街道层面养老机构278个、社区机构和站点3863个、城市老年助餐点966个、家庭养老床位5900张,对3万余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420余万人次,4个设区市列入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提升行动项目地区。492.2万老年人享受意外伤害保险、老年人福利补贴政策。

  在农村,深化“党建+农村养老服务”,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衔接、延伸至家庭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100个县(市、区)建成县级集中照护中心,惠及1.3万余名特困失能、半失能人员,特困人员生活和护理费补助资金两项叠加,每月最高可达2460元,基本可以满足机构托养费用。3.7万名特困人员在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86%的行政村建成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14.4万余名农村党员干部就近就便、常态化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探视巡访、上门服务。

  ● 坚持协同发力,在强化未成年人关爱中展现民政作为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事关千千万万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今年,我省健全未成年人保护议事协调机制,出台机构内孤儿成年后转移安置政策。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对36万留守儿童建档立卡,实施了一批童伴之家、儿童之家、少儿之家关爱项目。推行孤儿区域性养育,率先建立残疾孤儿和残疾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照料护理补贴制度,每人每月发放补贴1380元。拓展儿童关爱保护阵地,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街道)社工站等阵地资源1300余处。建立了一支2.4万人的乡村儿童主任专职队伍。

  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将我省“关爱工程”列入2022年全国未保工作重点实事清单。整合资源推进关爱平台建设,摸排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并建档立卡6418人,逐一开展关爱帮扶,动态更新农村留守儿童信息35万余条,开展视频通话服务68.23万人次,健康义诊4.68万人次,防溺水宣传37.52万次,我省相关经验做法得到民政部、团中央高度肯定。

  我省是全国第五个完成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地方性法规修订工作省份。其中结合民政工作实际设置了“特别保护”专章,明确了民政部门牵头职责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夯实了市县民政部门及乡镇(街道)、村(居)委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基础。

  省、市、县全面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开通“12345”江西省未成年人保护热线专席,打造服务流程闭环化、服务体系网络化、资源链接高效化、系统功能智能化的“一站式”未成年人保护热线服务综合平台。

  ● 坚持改革创新,在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中释放民政活力

  创新推行村(社区)“365天服务不打烊”。推行村(社区)延时错时服务制度,组建帮办代办队伍,为群众特别是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暖心服务,提升了社区服务效能,相关经验做法被民政部推广。目前,全省共有1.9万村(社区)建立延时错时服务制度,落实干部值班制度,10.3万村(社区)干部参与帮办代办服务,服务群众40余万人次,组建志愿者队伍2.1万支,参与志愿服务人数达70余万人次,全面提升全省村(社区)便民为民安民服务能力。

  推进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等工作有序开展。在全国率先实施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协调联动,推进三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在全国率先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组织规范化、设施标准化、人员专业化、服务精准化、活动常态化、项目品牌化“六化”建设,培育发展志愿者60余万人,链接慈善资源2618万元,服务86万人次,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社会组织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愈加明显,减免涉企收费5514.95万元,捐赠公益款物53.78亿元;会同省乡村振兴部门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全省社会组织共投入资金14.55亿元,受益人数约59.06万人;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累计捐款捐物37.04亿元。

  服务区域发展,统筹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围绕优化完善“一圈引领、两轴驱动、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聚焦“调结构、优空间、促转型、提效能”,稳妥实施一批行政区划调整,有效解决部分中心城区管理幅度、结构不合理问题,理顺部分功能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优化区域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精心组织实施地名信息库数据质量建设行动,全省共审核更新地名信息42.7万条,得到民政部通报表扬。

  以市场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不断拓宽促进福利彩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创造性推动福利彩票各项销售管理工作提质增效。全年投入5000余万元资金,开展各类精准化市场营销活动,持续营造销售热点,推动各票种实现稳增长。精心组织参加全国快乐8大派奖活动,取得环比增幅51.31%、增幅排全国第5名的显著成效。

  ● 坚持综合治理,在推进社会事务改革中书写民政担当

  今年以来,全省民政系统不断深化婚俗改革工作。出台推进婚丧领域移风易俗三年行动方案、推广“石城经验”深化婚丧领域移风易俗实施方案、遏制高价彩礼推动婚嫁移风易俗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群众主体作用和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在12个县(市、区)开展省级婚俗改革试点,总结推广新余市渝水区“渝子偕老”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石城县“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贵溪市“红娘工作室”等经验做法,开展对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的整治,健康文明的婚嫁习俗逐步形成。民政部对我省做法给予肯定。

  常态长效深化惠民绿色文明殡葬改革。颁布实施《江西省公墓管理办法》,制定《殡仪服务规范》省地方标准,不断提高殡葬管理法治化、标准化水平。推进殡葬设施提升改造,接续打造一批示范性殡葬服务设施,加快向人文关怀、绿色生态全面转型,着力满足群众多层次丧葬需求。全面落实5项基本殡葬服务免费制度,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我省印发健康安全文明祭扫指南,推广网络祭扫、鲜花祭扫等文明祭扫方式,推动形成丧事简办新风尚。 

  ● 坚持夯实基础,在加强民政自身建设中树立民政形象

  今年以来,全省民政系统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模范机关”、建设“五型政府”要求,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把“讲政治、守纪律、负责任、有效率”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在稳经济、促发展、保民生、兜底线中展现民政担当,细化52项具体事务,先后深入开展办事流程“大体验”活动、基层大调研等系列活动,着力建设政治过硬、思想过硬、组织过硬、能力过硬、服务过硬的模范机关,用实干实绩奋力打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加强民政领域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做好各类巡视巡察、督查、审计等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并通过整改提高民政系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意识和效果。深入查摆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殡葬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福利彩票、民政资金分配等方面存在的党风廉政风险,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坚决查处和惩治民政领域各种侵害群众利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决不让群众的“救命钱”成为“唐僧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二字格外鲜明醒目,力重千钧,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从“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再到“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些论述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也为今后民政工作指明了方向。全省民政系统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推动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工作部署落地见效贯通起来,切实以更加坚定的政治自觉、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举措,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省民政系统落实见效。

  (本版文图由江西省民政厅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特别策划
   第06版:年终策划——我的2022
   第08版:省城
   第09版:文化赣鄱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专题
   第12版:资讯
奋力谱写新时代江西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