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卞 晔
农历正月的落星墩,从鄱阳湖湖岸一侧眺望,依旧伫立在茫茫湖滩上。落星墩一侧的湖水,已被滩涂“挤”成一条干瘦的河道。
1月28日8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水文)站水位为7.14米,湖区通江水体面积仅为245平方公里,中国最大淡水湖依旧处于极枯状态,呈现枯水一线的景象。
鄱阳湖罕见旱情持续至今
自2022年6月下旬以来,受持续晴热高温少雨、江西“五河”及长江来水偏少的共同影响,鄱阳湖相继刷新进入枯水期(星子站水位12米以下)、低枯水期(星子站水位10米以下)、极枯水期(星子站水位8米以下)的纪录。
“去年8月6日,星子站水位退到12米,较多年同期提前了92天。在往年,8月还是汛期。从年最高水位的19.43米退到10米只用了57天,相当于每天平均退0.17米。”星子站站长包纯红在站里工作了近40年,他告诉记者,2022年鄱阳湖旱情的一大反常点是在汛期出现旱情,2022年也是有记录以来鄱阳湖退水最快的年份。
水位能直观反映鄱阳湖的枯水状况:2022年9月23日,星子站水位退至7.10米,刷新此前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位(7.11米);当年11月17日,星子站水位跌至6.46米,再创新低。省应急管理厅防汛抗旱处副处长崔家佳说:“2022年,鄱阳湖进入枯水期的时间之早、退水之快、水位之低、旱情之严重,都是历史罕见。”
从2022年11月至今,尽管全省经历了数轮降雨,但冬季江西降雨量偏少,鄱阳湖水位目前仍在极枯水位徘徊,湖区夏秋冬连旱已成事实。
“簸箕”地形存不住水
究其原因,除了江西“五河”来水少,汛期长江上游来水减少是鄱阳湖干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八月份本是长江流域的传统汛期,但去年七八月份长江上游来水却较少,长江水位偏低,鄱阳湖的水存不住。”包纯红认为,这导致鄱阳湖水位急剧下跌,以至于早在8月6日就退到了枯水线。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天上降雨的原因,湖下的地质地貌,也是如今鄱阳湖喊“渴”的重要因素。
水文资料显示,鄱阳湖不仅南宽北窄,而且南浅北深,湖盆类似一个开口朝南的簸箕。在自南向北的水流作用下,鄱阳湖北段(入江水道)的湖盆被加剧冲刷,致使湖盆愈深,湖水流入长江的流速愈快,在枯水期更难蓄住一湖碧水。
1月28日8时,星子站的监测数据显示:“五河”入湖流量为819立方米/秒、出湖流量为1400立方米/秒。这种水流量入不敷出的状况,也是每年秋冬季鄱阳湖的常态。在长江水位较低的条件下,这直接导致了鄱阳湖的季节性干旱。
正是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此次鄱阳湖历史罕见旱情。显然,只有等到春天雨季到来,鄱阳湖方能摆脱近半年的极度“干渴”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