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朱作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对科技文化和卓越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人民对丰裕物质生活和美好精神生活的期待愈发迫切,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愈加凸显,教育担负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和精神动力的重要使命和艰巨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勾画的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特征,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均资源相对紧缺的人口大国,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只有通过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才能惠及长远和全体人民。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依赖科技和人才,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从国家和时代的宏观背景上看,教育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从个人和成长的微观环境上看,教育承担着引导个体不断探寻生存意义、追求生活价值、领悟生命真谛、享受人生幸福的重要责任。可以说,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起基础性作用,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当今世界,生产力发展极大取决于科技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最终依赖人才,依赖于全体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依赖于高质量的教育。教育是摆脱贫困、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以高质量的现代化教育,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也意味着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基础上精神生活的极大满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教育承担着涵养高尚品德、培育健全人格和丰富精神生活的任务,既服务精神生产,也为物质生产提供精神动力,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不仅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奠定基础,还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拓展新的文化内容,开辟新的精神境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未来负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要在现有自然条件下实现人的发展,又不能向自然过度索取,不仅需要科学技术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大量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更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全社会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教育无论在科学技术的生产、传播、应用,还是在生态理念的宣传、推广、实践,都具有独特的优势。
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身历史和国情作出的选择,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的现代化。和平是基础,合作是途径,发展和共赢是目标。实现发展和共赢,最根本的就是合作。合作的重要条件是具备跨文化交往能力的人才,他们既需要通晓交往国家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还要深谙国际规则,熟悉国际事务,具备国际沟通能力。教育作为文化传播和沟通的工具,通过国别与区域研究、国际规则和事务研究,培养具备参与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为我国和平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最根本的要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教育才能真正回应群众关切,满足人民需要,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服务,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事业千头万绪,攻坚克难任务繁重,必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改革创新,勇于自我革命,从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社会主义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体育大学国际体育组织学院、中共石城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