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婺源 “诗与远方”的共富先行

婺源县城鸟瞰图
春到江岭
茶园春色
月亮湾晨曦
婺源石门峡寻幽
夜游婺女洲
篁岭晒秋
篁岭秋色

  青山碧水,古树环绕,草长莺飞,遍地金黄,游人如织……三月春暖,三千平方公里的婺源就是一幅绝美的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生态画卷。

  “最美乡村,梦里老家”是婺源的“金字招牌”,也是婺源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已成为当代乡土中国最具号召力的乡村旅游品牌之一。

  近年来,婺源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建设中国最美乡村,勇当绿色崛起先锋”战略定位,努力打造“国际乡村度假旅居目的地、全国乡村振兴先行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国平安建设示范区”,先后获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等诸多金字招牌。

  生态旅游 推动绿色发展

  3月3日,在婺源县赋春镇严田村,纷至沓来的游客搭乘“开往春天的小火车”欣赏着田园春色。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婺源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旅游国际化,婺源正当时。旅游国际化,是婺源打造“国际乡村度假旅居目的地”的重要内容。通过以国际化标准开发,打造国际旅游产品,引入国际国内大会大展,加快新兴产业在婺源的集聚。大力推进投资20亿元的弦高古城保护性开发,加快卧龙谷滑雪避暑小镇、国际茶旅村、严田国际乡村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以国际化视野开展营销,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合作和项目引进,高水平筹办国际旅游名村村长峰会、严田国际乡村旅居论坛、2023江西省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等活动,让婺源旅游更有“国际范”,真正实现婺源旅游服务标准国际化、营销国际化、游客国际化。

  旅游品质化,升级促发展。“不让一名游客在婺源受委屈”。婺源在全省创新旅游诚信退赔机制,探索“衢黄南饶”四地联动执法,加大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和联合执法力度,推动乡镇(景区)旅游诚信工作站(点)全覆盖。组建婺源县旅游协会,优化民宿协会、特色餐饮协会,全方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今年,该县大力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完成4A级旅游景区品质提档升级,确保江湾景区通过5A级旅游复核,全力支持篁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加快上市进程,持续推动婺女洲度假区做火、水墨上河景区做热、梦里老家景区做优。

  古宅“活化”民宿,又一亮丽IP。婺源明清徽派古建较多,目前保存比较完好的有4000多栋。古建保护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古宅“活化”后打造的民宿已成为当地旅游的又一亮丽IP。全国甲级民宿——厚塘庄园堂主刘芳介绍,可以用两个“五”来形容婺源古宅民宿,外面看上去500年,里面全是五星级。古宅民宿,既保护了古宅,又合理地结合了现代人的需求,融入现代生活,还传承了婺源非遗文化,真正形成了丰富的旅游业态。

  目前,婺源直接从事旅游业人员已超8万人,间接受益者突破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近70%。

  田园经济 赋能乡村振兴

  眼下正是鱼苗投放的季节,在婺源县沱川乡小沱村,脱贫户余新喜正在向家门口的小鱼塘投放鱼苗。看着鱼儿在塘里畅游觅食,余新喜笑得合不拢嘴。“太好了,今年又能增加一笔收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发展农业,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势在必行。近年来,婺源县引导动员农村群众整合房前屋后的空余土地、空闲资源,通过政府、农业主体、农户三方联建,发展特色田园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两年,江湾镇篁岭新村村民利用闲置房屋开农家乐、打造民宿,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该村脱贫户曹印根家有3人,通过发展农家乐,去年一家人的年收入达10万元。而在几年前,他一家还只是单纯靠种地生活,虽然温饱无虞,但日子过得很紧巴。

  小桥、流水、梯田、花海、炊烟、凉亭、高高的马头墙、缭绕的云雾,构成了婺源独具一格的美丽画卷。沱川乡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写生客。沱川乡河东村脱贫户姜德财,正是看中了写生基地的旺盛人气,去年开始在家门口摆烧烤摊,年收入超4万元。“旅游旺季我在写生基地上班,农忙时节则打理自家农作物,一年下来能挣3万多元。”村民王永银开心地说。

  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发展田园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增添了新动能。荷包红鲤、婺源绿茶、婺源歙砚、江湾雪梨、婺源皇菊等特色生态田园产业,引领百姓通过生态入股、资源分红和自主创业等方式,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目前,该县“婺源绿茶”品牌价值已达29.13亿元,茶产业年综合产值45.01亿元,带动近22万人员就业创业。

  古村蝶变 促进生态文明

  春日的篁岭,古树苍翠,鲜花烂漫,烟雨蒙蒙,美不胜收。

  篁岭深藏于婺源东部黄山余脉之中,海拔500多米,有500多年建村史,属典型的山居古村。古村开发前,地质灾害频发,已陷入缺水缺电、经济凋敝、居民搬离、房屋失修、梯田荒废的窘境,面临着在“半空心化”中逐渐消亡的命运。2009年,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在山下交通便利、临近本村农田的乡村公路旁,建设了68套安置房,并配套基础设施,对篁岭村的320名村民进行整体搬迁,搬迁村民以山上旧宅置换山下新宅。经过几年的艰辛打造,篁岭古村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度假,也带领当地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如今,村民家家户户搬进新居,冰箱、彩电等各式家电一应俱全。“最近几年变化特别大,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返乡,在家搞农家乐、卖土特产等,而且生意都很火,连周边的一些村民都羡慕我们呢。”说起篁岭的变化,村民们由衷感到自豪。

  篁岭通过“人下山、屋上山、貌还原”的方式,除了保持原有村落建筑古貌,更通过内涵挖掘、文化灌注、活态演绎等方式,凸显古村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原味性。实现古村落文化、民俗文化及生态文化的完美融合,保护了生态,传承了文化,带富了百姓,古村先后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中国特色景观名村、中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等称号。

  文明之风 浸润平安乡风

  婺源,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这里人杰地灵,涌现了朱熹、詹天佑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拥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8个中国传统村落。在这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乡村民风淳朴,好家风、好家训代代传承,基本破除了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等优良传统蔚然成风。

  近年来,婺源县坚持立足县情实际、破立并举,积极探索移风易俗改革新路径,让乡风文明浸润“最美乡村”。坚持把平安建设作为第一等任务抓紧抓实,以创新破解难题,以强基补齐短板,不断加强和改进平安建设工作,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婺源县江湾镇千年古村——汪口村,是古徽州“亦商亦儒”的典型代表,这里无论是新建小楼,还是旧式老平房,大门旁现在都挂有一块家风家训牌,老百姓把各自的家训“晒”在家门口,时刻提醒自己和家人,全村洋溢着融洽友爱、和睦相处的文明新风。

  婺源县坚持以传承家风家训活动为抓手,弘扬新风正气,推动城乡从“外在美”向“内在美”、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型发展,实现了“最美乡村人更美”。如今,来婺源旅游不仅能观赏到风景如画的青山绿水和古村落,还能切身感受到自然、和谐、平安的乡风文明。截至目前,该县已连续16年被评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并两次获得平安建设“长安杯”。

  洪容辉 单长华 吴炫烨/文 程 政 朱文标/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2023全国两会特刊
   第03版:2023全国两会特刊
   第04版:2023全国两会特刊
   第05版:2023全国两会特刊
   第06版:2023全国两会特刊
   第07版:2023全国两会特刊
   第08版:要闻
   第09版:省城
   第10版: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第11版:专题
   第12版:抚州观察
婺源 “诗与远方”的共富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