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机共享让生产“提速”,自动育秧为农户“减压”,还有专家服务——

春耕省心又省力

工作人员在育秧中心流水线操作。 本报全媒体记者 侯艺松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侯艺松

  又到了春耕备耕的大好时节。田野上,到处都是耕地翻种的繁忙景象。

  在南昌县幽兰镇渡头村的380亩农田里,一台台翻耕机在田间穿梭,所到之处,沃土翻飞。种粮大户李相飞正悠闲地站在田埂边和村民聊天。自从镇里成立了农机合作社,他省心多了。

  记者了解到,从春种到秋收需要用到各种农机,由于价格昂贵且使用频次不高,一家农户很难全部购齐。“所以镇里去年牵头成立了‘聚民’农机合作社,农机共享、互利互惠。”李相飞说,“以前我这380亩农田翻耕需要3天,现在只要一个电话,合作社就把3台翻耕机开到田边,一天就搞定。”

  目前,“聚民”农机合作社有49台拖拉机、22台土地耕整机、13台联合收割机、21架植保无人机……“合作社整合了种粮大户的各类农机,并根据需求统一调配。”合作社负责人高华说,“春耕期间各家都要租用农机,合作社可以精准对接需求,让农户们不误农时,而且资源整合后费用更低。”此外,农机全部存放在合作社里,由合作社统一检修保养。“以前我家的翻耕机只能放在屋外,现在有了统一放置地点,再也不怕风吹日晒了。”李相飞说。

  3月16日,在幽兰镇印智农业万亩集中育秧中心内,一条10余米长的自动化育秧流水线正开足马力运行。传送带上,一个个育秧盘排着队,经过自动填土、播种、覆土等程序,再集中送往温室发芽。据介绍,一条自动化育秧流水线1个小时能完成2400个秧盘,可供近100亩田地用秧。

  育秧中心负责人涂根印说,过去种粮户自己育秧,很难控制秧苗生长的环境温度,导致出芽率只有约60%,而在温度稳定的温室内,出芽率可提升至85%。“智能育秧就是利用机械化、自动化等技术,实现自动洒水、移动苗床、自动升降温等功能,为种粮大户提供优质的水稻育秧服务。”涂根印说。

  种粮大户李小青说,他的2000多斤种子正在育秧中心培育。“我有500亩农田,以前育秧要雇一批人,插秧还要雇一批人,现在这里提供‘一站式’育秧插秧服务,减轻了我不少压力。”

  工厂化育秧模式不仅解决了春耕用工紧张问题,还不受降雨、干旱等不利天气影响,让育秧不再“靠天吃饭”,缩短了育秧时间、提高了粮食产量。截至目前,该育秧中心一期共培育了1万亩秧苗,二期正在建设。

  “插秧时,间距一定留好,要确保鸭子能穿梭来去自如。”连日来,幽兰镇青塘村千亩鸭稻共养示范基地负责人何幼军忙得很,每天都有村民向他咨询鸭稻共养的技术。

  “等下我还要去讲课嘞。”何幼军笑着说,自从他被评为南昌市“职业农民”后,有不少养殖户、种植户邀请他去讲课,最近正逢春耕,他比之前更忙碌了。

  像何幼军这样的“土专家”,在幽兰镇共有18名,他们均在2021年南昌市开展的首次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中拿到了职称证书。

  “我们将这18名‘职业农民’纳入乡土专家库,希望他们更好地发挥乡土专家的作用,帮助当地农户提高种养水平、增强致富能力。”幽兰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袁小刚说。近年来,该镇将农村各类人才作为发展的“领头雁”,通过技能培训、发放创业贷款等方式,扶持人才成长。“政府帮助我们成长成才,我们也应回报家乡。”何幼军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访“南康木匠”代言人顾建厦
~~~第585期
~~~
~~~
农机共享让生产“提速”,自动育秧为农户“减压”,还有专家服务——~~~
~~~
~~~
~~~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赣州新闻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评与论
   第12版:资讯
“木匠之乡”的千亿产业
党报帮你办
“出圈”后还需回归本质
文化传承 剪裁精彩童年
春耕省心又省力
上门义诊 守护居民健康
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科技助力 提高防毒意识
路灯亮了 村民出行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