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老区人民对党无限忠诚、无比热爱。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两年前,老区精神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获得了热烈反响。以坚定信仰、无私奉献、敢于胜利、艰苦奋斗、求真务实、鱼水情深等为关键词的老区精神,犹如一座精神高峰,至今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江西作为老区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不仅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的牺牲和贡献,更要继承和发扬好老区精神,实干苦干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今天,我们推出一组言论,以飨读者。
让老区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吴晓荣
老区精神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答案,更标定了我们如何抵达明天的精神路标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这些牺牲和贡献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
老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老区人民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追求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壮阔征程中铸就的伟大精神,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财富,是激励老区人民追求幸福生活、推动振兴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力量源泉。
老区精神充分展现了老区人民对党的忠诚与热爱、对理想信念的矢志不渝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立场。因为坚信共产党所信仰的主义是宇宙真理,所指引的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方向,老区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和革命事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坚强的后盾。“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这份出自江西省永新县普通农民党员贺页朵之手的入党誓词,是现存最早的入党誓词,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他对党朴素的阶级感情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这一革命信念,也支撑着贺页朵始终勇敢地冲在斗争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赣南13个苏区县总人口约240万,先后有33万人参加红军,支前的有60余万人。正是千千万万的老区人民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中国共产党在老区人民的支持下才能最终赢得革命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老区精神体现了老区人民顾全大局、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行动。革命老区每一寸土地,每一个红色故事,都凝结着老区人民艰苦卓绝的牺牲与奉献,老区人民的巨大牺牲与奉献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丰碑上。没有老区人民的支持与奉献,就没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蓬勃革命形势,就没有“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豪迈底气,就没有中国共产党“进京赶考”的壮美篇章。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于都集结出发踏上战略转移征途时,于都人民自愿贡献了800多条船,千家万户拆了门板、床板、瓜棚、店铺板支援架设浮桥,有的老人甚至将自己的寿材也捐献了出来。周恩来获知后,感慨道:“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瑞金沙洲坝杨荣显一家“八子参军壮烈牺牲”,兴国籍烈士李美群“马前托孤、义无反顾”赴前线等无数先进典型,是老区人民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正是因为有了老区人民的支持与奉献,中国共产党才能在腥风血雨中由小到大、从弱变强,在战火硝烟中砥砺前行,最终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
老区精神展现了老区人民顽强拼搏的精神面貌和为改变命运“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老区和老区人民面临着异常艰苦的生存环境,“真是苦得不能再苦了”。但是,老区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与党同心、同向、同行,以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奋勇,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执着,拖不垮、打不烂的坚韧品格,一次又一次战胜强敌,并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谱写了感人至深的光辉诗篇。中央红军主力离开苏区后,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和掩护,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红军和游击队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保持了南方游击区的革命支点和革命的骨干力量。正如陈毅所说:“靠人民,支援永不忘。”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老区人民以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创造了重整河山、改天换地的辉煌历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重要社会条件。
老区不老,风华正茂。老区精神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答案,更标定了我们如何抵达明天的精神路标。奋进新征程,为完成革命老区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必须继承和发扬老区和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大力弘扬老区精神,激发新时代革命老区奋发前行内生动力,努力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爱党信党 坚定信仰
邹 沛
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一旦有了革命信仰,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和战胜不了的敌人
在于都河畔,“30万人共守一个天大的秘密”,掩护8万余红军“悄无声息”地横渡于都河,开始伟大长征;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红六军团经历了大小战斗几十次,部队不但没有减少,反而由7000余人发展到1万余人,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在一片片革命老区的热土上,处处生长着忠诚与信仰,镌刻着老区人民爱党信党、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决心。
老区精神积淀着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区奏响的一首首由理想和信仰组成的英雄赞歌荡气回肠、撼天动地。原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裁判部部长江善忠被叛徒出卖,留下血书,“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随即跳下悬崖,壮烈牺牲;湘江战役中,为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江,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不幸被捕,他从伤口处掏出自己的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论斗争形势多么严峻,不管战斗牺牲多么惨重,革命者的信念始终不渝?正是因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为了民族的独立,为了人民的幸福,无数共产党人忘我追寻理想之光,舍身保护信仰火种。人民群众正是从中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理想的光芒,一心向党、与党同行。历史充分证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一旦有了革命信仰,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和战胜不了的敌人。
历史如镜,精神永恒。回望百余年党史,老区精神如同一座屹立不倒的精神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方向。今天,像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少了,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仍然在继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也必然会有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会有更多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根植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铸就信仰之魂、挺起信念脊梁、坚定必胜信心,才能确保“风雨如磐不动摇”。我们要用真理武装头脑、指引理想、坚定信仰,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要扎根基层,把自己放到泥土里、群众中,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于民,凝聚亿万人民同心向党、携手奋进的磅礴力量。
在江西于都,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地说,“这个理想信念我们一定要有,要把这个火烧得旺旺的”。是啊,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便要把它烧得旺旺的,这是对革命先辈最高的致敬,也是对老区精神最好的传承。
用无私奉献筑起“铜墙铁壁”
涂汉林
我们要永远记住老区和老区人民的付出
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老区人民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对当下的我们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万千忠骨,万千热血。历史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红土地上发生的的伟大故事。作为党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这一光荣称号的背后,是革命者前赴后继、义无反顾的牺牲。据统计,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在两年多的井冈山斗争中,近4.8万人牺牲,平均每天近60人献出生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仅23万人口的兴国县,就有8万多人参加红军,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就超过1.2万名——相当于长征路上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兴国儿女化作生命路标;山西省武乡县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当年,全县14万人中有9万多人参加各类抗日团体,其中1.5万人参加八路军、2.1万人献出宝贵生命……在生与死的考验下,在血与火的淬炼中,老区人民的铮铮铁骨铿锵作响,他们用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留下了无数舍生取义的慷慨之歌。
老区人民在部队作战的时候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用无私奉献筑起了“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在1947年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主动挑起了村里的拥军支前重担,并且为部队当向导,还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有时候,六姐妹和乡亲们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给部队洗了几百身衣服,做了几百双鞋,十分辛苦。新中国成立以后,沂蒙老区的红嫂们没有张扬往事,而是务农如初、默默劳作。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为革命的胜利积蓄了力量,更为建设崭新的中国开辟了道路。
望不尽的青山连绵,诉不完的荡气回肠。我们要永远记住老区和老区人民的付出,并从老区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这种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新天地
陈 琛
敢于胜利才能胜利
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总会有人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为此,毛泽东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充满自信地指出:“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这彰显出的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指引着革命队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敢于胜利才能胜利。金一南在《心胜》一书中写道:“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敢于胜利,首先要在内心战胜对手,有舍我其谁、敢打必胜的高昂气势,勇往直前、绝不屈服的血性胆魄。心胜绝不是阿Q精神胜利法,而是永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站在对全局的深刻洞察、总结革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判断。这其中,为了人民奋斗、依靠人民奋斗,是我们敢于胜利的最大底气。
胜利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拱手相让的,需要经过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老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誓死争取斗争胜利、保卫革命果实,他们中间,有陷入绝境毅然跳崖跳江的英雄儿女,有面对酷刑誓死不屈的刚毅少年……在困境中决不退缩、在逆境中决不屈服,经受住了无数苦难的考验,表现出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拖不垮、打不烂的坚韧品格。
正是凭着这种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了从开天劈地、到改天换地、到翻天覆地、再到惊天动地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区人民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锻造坚如磐石、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就一定能跨越更多的崇山峻岭、搏击更大的惊涛骇浪,在新时代创造更大辉煌。
接好艰苦奋斗接力棒
唐 燕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艰苦奋斗是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是我们战胜种种困难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一个个老区故事,深刻诠释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丰富内涵,至今读起来依然令人动容。苏区时期,由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中央苏区物资严重匮乏,军民生活极其艰苦,为了节省每一个铜板,为前线部队提供物资,中央局机关领导同志主动写了一封联名信,主要内容是“每天节省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好打胜仗;今年不要公家发热天衣服,把这些衣服给新战士穿”,展现了艰苦奋斗的光辉品质。斗争环境艰苦,餐餐吃的是红糙米饭,有的同志私下议论,“这种红糙米饭硬梆绑的,难以下咽,舂白了吃就好了”,邓小平听后风趣地说,“红糙米饭,外红里红,吃了添精神,长志气”。正是在这样艰苦环境下,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战士,革命意志和斗争品质被淬炼得坚强如刚,党与人民的心也贴得越来越近,越来越紧。
艰苦奋斗并非甘于困苦,做苦行僧,而是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改天换地的奇迹。全民族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困难。毛泽东问大家:“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他亲笔题词作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在这片“荒山臭水黑泥潭”的地方拉开了大生产的序幕。原本“一片荒凉少人烟”的南泥湾,最终“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只能在艰苦奋斗中实现。
现在,“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有的人渐渐忘记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贪图享乐和纸醉金迷中不断沉沦,极少数党员干部变得意志涣散、精神萎靡,这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极为不利。党以艰苦奋斗而兴,国以艰苦奋斗而强,军以艰苦奋斗而胜,人以艰苦奋斗而立。艰苦奋斗永远是党的传家宝,我们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奉行廉洁自律的生活作风,切实把艰苦奋斗贯穿到生活细节上,落实在工作实践中,接稳艰苦奋斗的接力棒,闯过一个又一个新时代的“腊子口”“娄山关”。
求真务实方能善作善成
黄仕琼
把老区精神转化成为人民谋福利的切实行动
所谓“求真”就是“求是”,即不断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是在认清事物的本质或规律基础上,按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去改造世界。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求真务实,方能善作善成。
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回顾党的早期发展史,由于敌我力量悬殊,面对党领导举行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其他许多地区起义大都失败的残酷现实,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我们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党迫切需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践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让革命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艰苦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带领老区人民,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等斗争形式,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成为战争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成就了党的胜利和辉煌,更让我们党永葆年轻和活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当前,越来越多的老区利用自身丰富的红色资源,开辟红色旅游线路和项目,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价值,使老区人民摆脱了贫困,走上致富道路。从井冈山到延安,从瑞金到西柏坡,从遵义到会宁,老区呈现一片发展新貌。我们要继续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把伟大的老区精神转化成为人民谋福利的切实行动,走出一条以红色资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心系人民鱼得水
王太红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心系人民鱼得水,背离人民树断根。老区精神深刻启迪我们,党始终要与人民保持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才能坐稳这人民江山。
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决意在中国进行“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从嘉兴起航,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谋幸福明写于旗、勇扛于肩、致知于行。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老区人民摆脱了无饭吃、无衣穿的悲惨境地;抗日战争时期,党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依靠顽强抗争赶跑了侵略者,老区人民欢欣鼓舞;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推翻三座大山,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这些都是为人民利益而斗争。你把人民放在心里,人民把你高高捧起。长征路上一双双千层底布鞋,一座座浮桥,淮海战役中一辆辆小推车……老区人民用实际行动支援革命、支持共产党,谱写出一曲曲血与火的赞歌。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为老区人民谋幸福。在革命老区遵义市大山深处的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带领村民用36年的时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总长9400米的水渠,改写了村里祖祖辈辈缺水的历史;“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在福建政和县一心想着“如何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增收”,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了老区人民的幸福指数,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定要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庄严承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广大党员干部要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群众关切作为我们干事创业的风向标,创造更多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