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付 强 实习生 付 文
初夏的会昌湘江(赣江上游支流,贡江源头之一)两岸,苍翠欲滴,惠风和畅。漫步在筠门岭湿地公园历史文化与红色故事长廊,凝视着奔流不息的江水,72岁的老党员刘祥基感慨时光易逝,记忆留存。据他介绍,由于会昌县筠门岭镇地处赣粤闽三省交界处,自古就是水陆枢纽和赣南重要商埠。抗日战争期间,大批商贾纷纷迁到筠门岭,湘江两岸码头、店铺星罗棋布,江上来往船只日均300余艘次,挑夫1000余人,运送各种物资,为抗战贡献了力量。彼时,许多华侨只知有筠门岭,而不知有会昌,不少海外来信只需写“中国筠门岭”即可投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乡公路四通八达,湘江水运日渐没落,两岸慢慢变成了一片片杂草丛生的滩涂地。近年来,周边居民在此开荒种菜,悬挂各色塑料布驱鸟,远远看去像个垃圾场,成为一道难看的“伤疤”。与此同时,拥有4.8万人口的筠门岭镇,却只有一个小广场作为居民的休闲场所。
2020年,会昌县投资3700万元,着手将荒废的码头建设成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占地100余亩,全长4.5公里,分三期实施。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筠门岭三处湿地公园、湘水治理、四处拦水坝、河岸廊道及部分河段生态修复。目前,湿地公园已全部投入使用,可同时容纳2万人休闲。
记者看到,该湿地公园有6大功能区,景观充分诠释自然、生态、亲水、和谐、文化内涵。文化娱乐区设立LED观影屏,向游人传播红色文化等内容;休闲活动区配备8种健身娱乐器材,供居民锻炼身体、亲近自然;文化教育区建立历史文化长廊、红色故事宣传牌、互动景观牌等;健康主题区设立全长1800米的运动步道,为市民提供健康运动、健康知识和相互交流的理想线路;公园管理区负责管理公园各项活动。
筠门岭镇党委委员许絮清告诉记者,湿地公园运营之初,个别游人有乱扔垃圾、随意践踏花草等不文明行为。对此,该镇一边通过线上线下大力宣传,促使居民提升文明意识;一边完善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体系,让公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
“有了这个公园,我们在此休闲、健身、娱乐的同时,还能举办公益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给居民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刘祥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