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燕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统优秀文化于中华民族而言是精神命脉、灵魂支撑和核心基因,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宇宙观、社会观和道德观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要进一步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始终保持其理论思想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就必须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也需要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突破。
价值引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延续发展的精神命脉,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不仅要求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还必须要求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实现更全面更深刻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领导力量,创新党的理论既要依靠人民,又最终服务于人民,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首要前提和保障,即是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一方面,要矢志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弘扬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思想的忠实继承者与弘扬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优秀成果都是在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领导和组织下成就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立足国情和本土文化发展践行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依归,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传统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思想理念的现代化实践遵循,也是党践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的核心理念。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理论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劳动人民的智慧经验。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真正被国人理解、认同并践行,需要站稳人民立场、集中人民智慧、尊重人民创造,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呼声中继续寻求二者结合的着力点。
自信自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结合必须建立在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基础上,要将马克思主义精髓同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相融通,同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贯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国家社会和谐稳定、国民精神建设和道德提升,新时代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弘扬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和内容。
一方面,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遵循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此基础上继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关注现实世界和人的发展,注重实践出真知,以经世致用为己任,以公平公正的大同世界为共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主旨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优秀文化的科学融合创新。奋进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发展。另一方面,要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和理论制度自信,善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社会观、天下观,比如天下为公、为政以德、任人唯贤、厚德载物、亲仁善邻等思想精华本身就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上还不够深入,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价值观精髓,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和弘扬发展中。
守正创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
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稳步推进以及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发展都要求必须更加全面深入且科学有效地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我们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守正传承,也需要与时俱进,加快实现现代化转化,这就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其注入转化动力。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和精神信仰不动摇。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和本色,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继续创新发展传统文化,激活传统文化治国理政智慧用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另一面,坚持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要善于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方法观念,根据当下国家建设发展实际要求,面向世界增强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继续丰富深化党的创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趋势。新时代必须在坚持共产党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前提下,继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提下,积极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传承创新民族优秀文化基础上继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作者系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公共基础学院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