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田里的“科技范”

  本报全媒体记者 邹宇波

  只闻机器轰鸣,不见农人忙碌。眼下,新余市渝水区万亩中稻插秧正有序进行,“黑科技”在田间地头轮番发力:大型翻耕机开足马力,翻整土地;装满肥料的大型植保无人机在农田上空尽情飞舞。从撒药翻耕到育秧插秧,再到水稻收割,全流程机械化作业,有效促进了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以前,要完成430亩农田施肥,至少需要40名农户忙活一整天。现在有了植保无人机,只需要两个人操作机器干一天,效率大大提高。”新余市德穗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员丁露旭说道。

  在现代化的育秧工厂,静静生长了18天的秧苗,到了“出关”的日子。珠珊镇的种粮大户胡建忠骑着三轮摩托车,将一捆捆秧苗运往田间,两台自动化插秧机在田里来回穿梭,一上午时间,就栽插了80亩秧苗。“现在种粮不费力,效率也高。今年,我承包了1200亩农田,冬闲时还可以种油菜等经济作物,每年收益达20万元。”

  近年来,渝水区加大农技培训和购机补贴力度,推行水稻耕种收全流程机械化,给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今年,该区水稻种植面积约70万亩,中稻种植面积1万多亩,全流程机械化率达83.9%。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担社会责任 聚发展力量
   第05版:要闻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教育
   第12版:产经
我省签发全国首份对菲律宾RCEP原产地证书
育新种 增产量
农田里的“科技范”
省林业科技博士工作站挂牌成立
政策提心气 增收有保障
图片新闻
进贤举办首届栀子花文化旅游节
种粮户朱贤清的底气
图片新闻
青云谱区15个重大项目开工
图片新闻
营造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
定南同心同向创“三城”
爱心捐赠 筑梦童心
转变作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