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育为先 有教无类

——明代吴彬《孔子杏坛讲学图》赏析
《孔子杏坛讲学图》

  □ 郑学富

  《孔子杏坛讲学图》(如图),所绘孔子杏坛讲学的情景,作者为明代画家吴彬,绢本,纵125厘米,横62厘米,现藏于山东曲阜市文管委。此作蕴含着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他之前,“学到官府”,即读书求学要到官府,穷人的孩子享受不到教育。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创办私学、收徒授业的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因而提倡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应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此作背景以暖色调黄色为主,体现了孔子师徒关系融洽、雅致和谐的讲学环境。孔子端坐在中间圆榻上,弟子们分两旁坐于蒲团上,说明师生有别,讲规矩、重秩序,体现了孔子儒家学说的“礼”和“仁”,“礼”为道德规范,“仁”为道德准则。左侧一弟子双手合抱于胸,或是发问,提出疑难问题。孔子面向他,像是单独解答他的提问。这一细节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画面的前方有两位比较年长的弟子,说明孔子招生没有年龄限制。孔子的弟子很多,年龄各异,最大者仅比孔子小4岁,最小者则比孔子小53岁。从画中可看出,4个弟子衣服颜色不同,这说明弟子的地位和经济状况不一样,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孔子弟子三千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地,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孔子后面有一屏风。屏风后的杏树,杏花绽放,这代表孔子讲学之地——杏坛。春意盎然的景象也给严肃的讲学增添了活跃的气氛。此画作采用写实与浪漫手法相结合的方式,用形象生动的绘画语言,塑造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形象,表明在我国明代,就有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画家吴彬,字文中,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今江苏南京),万历年间以能画荐授中书舍人,为宫廷画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明代吴彬《孔子杏坛讲学图》赏析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专题
   第08版:省城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2版:品鉴
丹青翰墨颂师魂
德育为先 有教无类
邮票上的古代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