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土地,感恩奋进春潮涌

  本报全媒体记者 汤 民

  迎春的赣鄱大地,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

  行走城乡之间,习近平总书记时隔四年再次亲临江西考察,看望老区群众、引领改革发展、擘画美好蓝图,令赣鄱儿女倍感振奋、倍感自豪、倍感温暖,美丽的红土地涌动着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滚滚春潮。

  近日,为推动全省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加快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省委、省政府开展了2023年综合督查,以进一步激发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的磅礴力量,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记者跟随省委省政府综合督查组走进机关学校、城乡社区,深入田间地头、工矿企业,既看到了过去一年中我省取得的骄人成绩,也感受到了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有效需求不足、产业转型升级等困难和挑战,全省干群奋力迈出“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铿锵步伐的壮志与豪情,一个个创新创业的生动场景、鲜活画面和喜人嬗变,令人感动、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红土地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持续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热潮,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弘扬红色基因,筑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根基

  雪里行军情更迫,风卷红旗过大关。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一年,省委书记尹弘、省长叶建春率江西省党政代表团日夜兼程赴江浙沪考察学习,马不停蹄开展集中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按照“凡是长三角、大湾区能做到的,我们同样要做到”的理念突破思维定势、创新体制机制,在对接融入国家战略中锻造核心竞争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以实际行动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厚爱。

  去年12月28日至29日,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胜利召开,全会通过的《中共江西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的决定》,再次吹响了红土地迈向新征程的进军号角。

  在省委示范引领下,各级党组织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第一议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把开展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生动实践,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委十五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贯穿主题教育始终,研究细化落实方案,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以此检验主题教育成效。

  景德镇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小巷讲堂、古戏台讲堂等基层理论宣讲平台作用,广泛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3000余场,线上线下覆盖人数达50万余人次。九江市充分发挥融合传播优势,刊(播)发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稿件480余篇,点击和阅读量超两千万。上饶市系统梳理总书记考察江西和在婺源考察时提出的重要要求,研究出台支持婺源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县、“美丽中国”样板县等工作方案。宣传部门精心组建省委宣讲团,用好省市县乡村五级宣讲队伍,不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江西承载着血沃中华的历史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对红土地始终倾注着深情大爱,考察江西时曾深情讲述这里的红色记忆和先烈故事,要求江西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用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砥砺党员干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作为。

  省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深挖理论富矿,两次承办全国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讨会,举办一系列红色文化理论研讨活动。以高质量建设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为抓手,大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江西段)建设,深入实施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建好用好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作推出一批文艺精品佳作,让红色基因绽放时代光芒、传承信仰力量、筑牢理想根基、凝聚强大力量。

  走进校园,“红色讲堂”“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巡演、红色IP设计大赛等活动,让红色文化播种幼小心田、点亮美好青春,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同时,深化赣鄱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积极推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推动景德镇国家陶瓷版权交易中心建设,开展陶瓷文化性与精神性研究,进一步擦亮景德镇“千年瓷都”靓丽名片。

  壮大主流舆论,唱响江西声音,展现江西风采。在去年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省16件作品获奖,一等奖和获奖总数分列全国各省(区、市)第二、三位,创历史最好成绩。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我省体育健儿勇夺11金1银2铜,取得了江西在亚运会上最好成绩,实现历史性突破。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力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红土地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打造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首先在大交通、大物流、大产业布局中展现大手笔。

  鸟瞰大南昌,强省会“一中心四枢纽”发展蓝图正在变为壮美实景。绕城而建的六条高铁线、加速建设的“两环十二射”高速网、“十纵十横”骨干路网叠加织密,为构建“南昌都市圈内1小时、省内设区市2小时、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综合交通格局铺平道路。

  近日,记者来到红谷滩区刚刚竣工的明月山南延新路,只见一条连接复兴大道与洪州大道的延伸大道如神来之笔,不仅将红谷滩西片区的数千亩土地激活,还为南昌职教园区、未来科学城、VR产业城等新城区腾出舒展空间,成为未来产业策源地。

  向赣江上游而行,冬日阳光下的姚湾码头一派繁忙,一字排开的九个泊位的塔吊机,彰显出赣地内河最大码头的非凡气势,它与南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共同构建起了生机勃发的南部“陆港”,又与北部“空港”携手打造“南北呼应”的国际性口岸开放门户,并与九江加速推进的智慧口岸建设、赣州国际陆港、鹰潭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融为一体,进而为江西提升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能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拓展出广阔空间,更为江西“一主一副、两翼联动、多点支撑”区域发展架起了金桥。

  大格局引来大发展。放眼赣地工业园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精彩纷呈,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在赣州:金力永磁跃升为全球第一大稀土磁材企业;在上饶:晶科能源首次迈入千亿元级企业序列;在南昌:“源网荷储一体化”零碳智慧产业园有效解决企业绿电用能需求……还有,工信部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五链合一”、科技部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六大行动”、组织部门竭诚服务的12345“人才江西”服务热线……共同奏响红土地工业强省最强音。

  解读南昌、赣州、新余、抚州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8810”“7510”“6313”“2416”行动计划,各地主动对接“1269”行动计划,均将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定位在9%以上,其各项力举内蕴着超前谋划、创新引领的智慧和胸襟,展现出加压争先、勇创一流的韧劲和拼劲。

  宜春市大力发展锂电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去年1至11月,锂电新能源产业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14.4%,实现营业收入948.69亿元。吉安市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首位产业,以推进培育壮大千亿产业集群攻坚战为主线,实施电子信息产业提能升级行动,去年全市新签约电子信息亿元以上项目227个,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80个。

  “1269”行动计划作用凸显,去年1至11月,全省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53家,企业净增数量和营业收入增速均进入全国前十,制造业占比列全国第三位,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40%。

  科教强省关键在人才。去年底,“才聚江西·智荟赣鄱——绿色低碳发展院士论坛暨百名博士江西行”活动在昌举办,百名院士博士齐聚江西为绿色低碳发展“把脉支招”,这是我省招才引智的一个亮点。依托江西智库峰会、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中医药院士专家江西行等平台和活动,江西求贤若渴“引育用留”各类人才:去年,在赣两院院士数量达10人,第四批“双千计划”引进培养655名高层次人才和20个团队,人数均创历年新高;新增4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198名;新增或升格技工院校4所,全省新增技能人才16万人。

  南昌市出台“人才10条”,实现人才补贴“免批秒兑”,截至目前,通过线上平台兑现奖励补贴超23万人,兑现资金超34亿元。赣江新区用足用好人才新政66条和数字经济人才政策10条,引进国家级领军人才70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有机融合,有力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萍乡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663”工程,萍乡(长沙)科创中心建成运营,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启动运行,“数字萍乡”建设结出硕果。去年,全省5个县(市)获批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市),数量居全国第三位。

  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千方百计增加民生福祉,绘就红土地幸福温暖底色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去年12月,走进点缀在资溪县苍翠群山中的我省首个灵芝小镇,1.6万亩薄雾缥缈的山林中,一个个凝聚着纯净山水的鲜活灵芝,为林下经济注入了美的诗意。去年资溪绿色产业实现产值占全县GDP的90%以上,这是资溪22年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结出的硕果,也是我省践行“两山”理念的一个缩影。

  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我省着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试行GEP统一核算规范制度,36项生态文明创新成果入选国家改革成果案例汇编。同时,重点打造“一县一品”林下产业格局,去年全省林下经济综合产值1800多亿元,并成功争取首批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落户吉安,有力推动吉安乃至全省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我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九江市在创新弘扬长江文化上做文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第三期建设正稳步推进。南昌市持续投入200亿元对老城区生活污水进行综合整治,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管理办法。长江重点水域提前一年全面实现禁捕,去年又自我加压,全面启动实施“五河”干流禁捕退捕工作。

  去年,长江干流10个断面连续6年和赣江干流33个断面连续3年稳定保持Ⅱ类水质,全省优良天数比率为96.5%,上升4.4个百分点,位居中部六省第一。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38个,赣州阳明湖成功入选,实现我省国家级美丽河湖零的突破。

  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我省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粮食产量连续11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深入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着力推进数商兴农,去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177.3亿元,增长44.4%。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省宜居村庄整治建设覆盖率达92%,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并在全国首创“五定包干”长效管护机制和“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15.8万个村庄全部纳入监管。同时,创新“防止返贫监测帮扶系统”,推动监测更精准、预警更及时、帮扶更有效,2022年我省再获中央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好”等次、财政衔接资金绩效评价“A”级。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加强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建设,更好满足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省选定14个县(市、区)开展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试点工作,撤并小规模学校736所,帮助6368名学生转入区域中心学校就读。全面实施“省内就医无异地”政策,不断提升医保公共服务便捷度。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网格化基层治理,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加快提升公共文化设施,赣地“15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南昌市成功举办中国南昌国际龙舟赛、烟花晚会、千人横渡赣江、梅岭伶伦和扶“瑶”直上音乐节等系列活动,全年接待游客1.9亿人次,增长16.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77.79亿元,增长41.3%。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党。各地各部门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开展基层党建“书记领航”行动,推动65名市县党委书记领航的130个项目落实到位。同时,深入正风肃纪反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为基层减负松绑,严肃查处相关行业领域腐败。瞄准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集中开展“三严五整”攻坚行动,取得良好效果,极大提振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誉。

  赣鄱大地处处生机勃发,人人信心倍增,共创美好明天,为红土地绘就幸福温暖底色,续写感恩奋进诗篇,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 篇章
   第05版:视线
   第06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 篇章
   第07版:专题
   第08版:映像
   第09版:专题
   第10版:智库
   第11版:评论
   第12版:学术
181款“赣味”土特产香飘高端商超餐饮
扎实推动发展改革事业迈上新台阶
红土地,感恩奋进春潮涌
加快推进新时代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图片新闻
2024年省两会新闻发布会举行
省政协委员抵昌报到
解青春烦恼 为成长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