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如今,网民热议“中国天眼”“爱达·魔都号”等大国重器的新进展;偏远村小里,山里娃也飞上了无人机、学起了编程……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14.14%意味着啥?
要知道,我国人口规模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基础弱、底子薄,2010年这个数字仅为3.27%。经过十年努力,2020年达到10.56%,而超过10%是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所普遍具备的重要特征。每一个百分点的提升都来之不易。“按照国际通行的测评标准,仅有少数发达国家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20%。2023年我国达到14.14%,实现了从较低水平到中等水平的巨大跨越,为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夯实了科技人力资源基础。”调查牵头单位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介绍。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情况有多大改善?
一是地区不平衡情况得到改善。东、中、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首次缩小,分别达到16.39%、13.12%和11.51%。二是女性科学素质持续快速提升。男性公民和女性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达到15.66%和12.53%,性别差距比上年缩小0.66个百分点。三是城乡不平衡情况进一步缓解。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达到17.25%和9.16%,农村居民科学素质增速高于城镇。
这些变化表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持续快速提升的同时,结构也在逐步优化。从数量上看,越来越多的公民关注科学、学习科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从质量上看,科学素质建设逐渐从科学知识掌握向更深层次的科学思维养成、科学方法运用和科学精神弘扬转变。
新华社记者 温竞华 (据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