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蔡颖辉
邮箱:48505265@qq.com
电话:18679958802
“这个线扎进去要有点手法,不能这么直勾勾用力……”7月8日,记者走进南昌市西湖区残疾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以下简称传习中心),这里的负责人兼老师吴寿国正在教新来的学员学习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宣纸刺绣。古色古香的传习中心内,10余名身有不便却心灵手巧的“绣娘”有的埋头于宣纸刺绣,有的在团扇上飞针走线,有的在瓷板上刺绣。通过非遗项目的助力,一批批残疾人用双手绣出精美的艺术品,过上了自力更生的好日子。
“我学习了两个月,现在可以独立绣出作品对外销售了。”坐在轮椅上的舒莹笑呵呵地拿着自己刚绣好的生肖兔给记者看。
今年31岁的舒莹因身体原因,一直没有工作,直到两个月前进入传习中心学习宣纸刺绣。“现在我靠自己绣出的作品,月收入有2000多元。”舒莹对“绣”出的新生活非常满意。
“我们传习中心不仅有宣纸刺绣,还有瓷板绣、团扇、麻绳手工编织、百变翻花等手工技艺,目前已有上百名残障人士通过学习这些手工技艺,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吴寿国告诉记者,不少残疾人通过学习非遗技艺,实现足不出户就业创收。
“瓷板绣需要眼力,也需要一直保持专注。”今年54岁的樊桂兰是传习中心的老学员,也是该中心唯一掌握了瓷板绣技艺的学员。通过她的巧手,一根根丝线在瓷板上形成精美图案,令人爱不释手。“当作品卖出去的时候,我很开心,说明我的努力得到了外界的认可。”谈及学习瓷板绣给自己带来的改变,樊桂兰非常满足。“以前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坐在家里。现在我掌握了这门独特技艺,每个月有几千元收入,很不错了。”
“这里不仅让残友们学会了自力更生的技能,改善了生活,还成了大家聚会的场所。”谈及成立传习中心的初衷,吴寿国告诉记者,他曾组建“阳光之家”,专门针对残障人士开展书画培训,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通过一个机会,吴寿国师从“南昌宣纸刺绣”代表性传承人顾玉纯,发现宣纸刺绣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能带来经济效益。在南昌市残联与西湖区残联的帮助下,吴寿国不仅自己学会了宣纸刺绣,还带动当地一些残疾人共同学习和创作。从最早的三三两两来学,到现在有组织有规模的专业培训,就这样一路走来,传习中心渐趋成熟。
“我们把传习中心打造成集培训、创作、销售为一体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平台。目前,已有39类残疾人作品上线亚马逊、TikTok(抖音海外版)等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完成订单金额40余万元,残疾人宣纸刺绣作品还在第23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展出,并将在北京故宫销售区作为文创产品展示、销售。”西湖区残联理事长万剑斌介绍,除了打造传习中心,西湖区残联还依托辖区内现代托养中心,实施残疾人辅助性就业;依托“爱心金剪刀”工作室开展专业技能传授,联合专业培训机构开展电商直播、中式面点、美甲、化妆等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残疾人170余人,在3个就业创业示范点安置30名残疾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