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将公交、地铁视作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动脉,那共享电单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力量。据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已有超300个城市投放运营共享电单车,投放数量突破1500万辆。共享电单车有效拓展了公共交通服务半径,满足了部分市民中短距离出行需求。作为新兴业态,共享电单车从初期的无序扩张逐步迈向智慧规范管理,一些城市也在这一发展历程中积极探索,收获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治理良策。
多措并举规范行业管理
南昌,作为共享电单车较早布局的城市之一,历经竞争投放、平稳运营、规范管控、精细治理四个关键阶段,其行业管理轨迹清晰。
南昌在共享电单车运营初期也曾深陷无序投放、还车不便、清理滞后等困境。早期由于共享电单车肆意投放,全市共享电单车投放一度有50万辆之多。2021年,南昌重新开展了中心城区共享电单车容量测算,结合市民需求、城市承载力等因素考量,由专业机构测算出20万辆的投放上限,在此基础上,为11万辆共享电单车发放运营牌照。南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对投放运营的共享电单车推行上牌带“身份证”上路,专车专牌,对市场进一步优化调整,有效遏制共享电单车企业无序扩张现象。
针对行业管理法律依据缺失问题,2022年,南昌市交通运输局会同南昌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南昌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南昌市商务局共同制定并实施发布了《南昌市共享电动车考核准则》,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和处罚依据,确保各部门管理企业违法行为时有法可依,推动行业管理进入法治化轨道。
为破解停车不规范这一难题,南昌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打造南昌市共享电单车监管服务平台,该平台线上通过深度汇聚运营企业的多元数据,展示共享电单车在各区域的分布及运维情况;线下则通过安装蓝牙道钉、精心施划专用停车泊位线及标识等举措,为规范停车提供有力辅助。南昌市各主管部门充分借助该平台以及稽查小程序,整合5万个“雪亮工程”公共视频资源与线下“蓝牙道钉”“蓝牙嗅探”设备,全面掌握共享电单车的运行状况,构建起动态管理机制,有力督促运营企业扛起日常停放管理的主体责任,实现对全市共享电单车停放状况的高效监管与科学调度。
此外,南昌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指导推动了各城区落实“路长制”,依据路段与片域进行精细网格划分,由“路长”专职管理责任区内共享电单车,将网格细化,道路管理实名化,责任精准到人。当监管平台线上监测到站点停车数量超出泊位容量的85%时,系统即刻自动预警;一旦超过容量的115%,系统则迅速自动告警,并智能分类生成各类调度单,精准下派至各运营企业管理平台。“路长”旋即派遣运维人员在 30分钟内妥善处理工单,并及时将处理信息反馈至监管平台。
近年来,在多方协同努力之下,南昌在共享电单车管控治理领域持续创新智能技术,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运营管理渐趋规范,出行环境显著改善。这一系列成果在城市出行满意度尤其是本地游场景的慢行交通满意度方面均收获群众认可。
共建共治促进企业自律
共建共治,激发企业自律活力,规范行业管理秩序,是南昌共享电单车治理的又一亮点。南昌市政府秉持规范新业态有序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其在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作用;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在追求合理经营效益的同时,亦需承担社会责任;用户则期盼能便捷舒适地畅享共享电单车服务。唯有秉持包容审慎的态度,精准找寻三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方能铺就共享电单车行业良性、长效发展。
南昌市针对共享电单车企业创新实施“动态考核”机制,在既定考核办法基础上,紧密结合管理需求与治理重点,灵活对考核实施细则进行动态优化调整。每次调整前均与企业坦诚协商确定调整内容,借助大数据与科技手段,为企业戴上紧箍咒。通过持续考核,排名靠后的企业若能积极改进,便可迅速实现市场份额的回升;反之,若企业懈怠,市场份额则可能面临缩减。推动企业增强自律意识,形成良好治理生态循环。
市、区两级政府部门与共享电单车运营企业建立起常态化的工作例会制度,大力加强治理信息的收集整合以及政策实施情况的双向高效反馈。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行业管理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始终坚守底线思维,将服务质量、考核结果应用与行政执法手段有机结合,达成“软治理”与“硬治理”的协同互补,致力于实现规范企业行为与助力企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全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共享电单车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私家电动车因改装、充换操作不规范、电线路老化等造成消防安全隐患。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近期曾表示,共享电单车在车辆合规、充电安全、秩序维护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更好满足公众的绿色出行需求。
与共享单车相比,共享电单车使用不费力、更高效便捷,以及临时停车等功能,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和游客的青睐。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慢行分会副秘书长黄斌在谈到共享电单车为何需求高时表示,从驱动因素看,随着收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更关注灵活度和自由度,希望能掌控和随时调整行程安排。
精准治理助推南昌打造旅行新名片
“飞轮效应”是经济学上一个著名的理论,犹如齿轮的咬合结构在初步启动时会有较大的阻力,但一旦运转起来就会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加速度”,可以说共享电单车精准治理带来的“飞轮效应”还在持续加速,不仅为城市慢行交通带来重要补位,也赋能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游客骑共享电单车慢游,深度品味滕王阁的厚重历史,领略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的风情与绳金塔周边的烟火气,感受南昌的风土人情,共享电单车适配了当下人们对旅行的“慢”需求,也让“骑游慢享游南昌”成为南昌旅行的新体验。
“骑一辆共享电单车,漫无目的穿梭在南昌的街巷,带起一阵微风拂面,非常治愈。遇到景点就去打卡,到了江边就停下来发呆,能看到攻略里看不到的另一番风景。”李理是资深旅游爱好者,一次南昌旅游,拓宽了她对旅游方式的新理解,也“种草”给很多人。
当共享电单车业务的飞轮高速运转起来,开始赋能各行各业的发展,衍生出二次消费的空间,与其他业态交叉融合,满足城市中短途出行需求。
与此同时,南昌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手段,着力引导市民文明骑行、规范停放,鼓励市民踊跃参与共享电单车治理进程,朝着“自适应、自驱动、自规范”的目标奋进,推动共享电单车行业深度融入城市公共交通出行体系,更好地发挥绿色出行和慢行交通作用,持续探索和积累有益经验,使南昌市继续保持全国大城市共享电单车治理的先进城市之列。
城强贾兴,共享电单车是观察城市治理能力的窗口,也是企业感知城市营商环境的切口,优化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为给企业提供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南昌市积极听取企业诉求,通过政企联动,探索举措,规范与鼓励市民绿色出行、文明骑行和规范停放,为行业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除在企业运营管理上建立起成熟的智慧协同模式外,以共享电单车为标本的共享经济在不同城市的际遇,检验着城市治理的效能和成色。南昌市通过探索多方共治、加强科技管理、落实主体责任、统筹整合力量等,持续推进共享电单车车序管理,实现共享电单车定好位、管到位,也让城市治理更精准。
(欧阳远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