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辉 胡雪萍 /文 李 悭/图
走进昌南大地,移步即是景,举目皆美丽。城市里,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宽阔畅通,图书馆、体育馆绽放迷人魅力;乡村中,冬日暖阳,玉米金黄,村史馆留住乡愁,广场舞跳出幸福感……处处彰显着活力、释放着魅力、蕴藏着动力。
城乡建设事关民生福祉。一直以来,南昌县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坚持从建设与管理两端发力,坚持大思路谋划、大手笔投入、大项目推进,全力提升城乡建管水平,不断拉大城区框架,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打好“组合拳” 让城市更宜居
隆冬时节,暖阳高照。趁着周末天气晴好,群众纷纷走出家门,来到小蓝经开区的金湖公园,或在林间步道上散步,或倚着栏杆看水鸭在湖中嬉戏,或在开放式的草坪上悠闲地晒太阳,尽情感受冬日暖阳带来的舒适与惬意。
“自从公园开放后,我们没事就来散散步、聊聊天、看看景,放松一下心情。这里不仅环境好、日常管理也很到位,感觉走在这里能消除自己的疲惫感,感觉很安逸。”住在附近的居民刘玮说。
金湖公园占地506亩,于2019年建成开放,是一座以水为主题,将生态休闲与绿化景观相结合的综合性生态公园,也是南昌县生态绿廊、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相关部门精细化管理下,去年,金湖公园获评第四批南昌市城市客厅“席地而坐”创建示范点。
城市更宜居,生活更美好。金湖公园的打造,是南昌县顺应民生所需完善城市功能的一个缩影。该县坚持“问需于民”“服务于民”,一边大手笔投资和高规格建设,一边如“绣花”般精细化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去年以来,该县积极推进G320改线、北二环、南绕城东延等项目建设,全力推动总投资64.1亿元的16个城市更新项目加快实施。同时,该县投资27亿元的城市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全面完成,并全面推进27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面积53平方公里;完成14.2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00个、汽车充电桩300个,全面贯通6条“断头路”,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打好“精细牌” 让乡村更秀丽
沿着蜿蜒曲折的乡村公路,走进南昌县广福镇吴山村霞山自然村,放眼望去,碧水绕村,草木葱茏,一条条道路宽阔整洁、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一个个农家小院干净敞亮、一盏盏路灯整齐伫立在道路两旁……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
村在景中,景在村间。吴山村霞山自然村的喜人变化,得益于南昌县“两整治一提升”行动的全力推进。近年来,该县以“两整治一提升”为抓手,不断夯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路域环境整治、农业特色产业提升各项工作,让乡村更美丽、产业更兴旺、农民更幸福。
据统计,三年来,该县累计建成1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244个共同富裕样板村、439个省级新农村建设村,完成227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62.8公里农村道路“白改黑”、368.2公里农村公路整治养护、2689公里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2024年,该县新(改)建 4000余座农村户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2%以上;总投资13.8亿元的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完成1469公里管网铺设;深入开展“三拆三清”,全面拆除违章房、危旧房等5.4万平方米,让乡村面貌持续增“颜”提质。
打好“接力赛” 让生态更文明
位于南昌县幽兰镇的江陂村,资源丰富、水系发达,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当地发展渔业养殖提供了天然场所。过去,当地水产养殖业大部分属于粗放型养殖,未经处理的养殖尾水常常被直排到鱼塘周边的河道,导致河道内总磷浓度超标,给下游的南湖村断面水质带来很大影响。如今,经过“三池两坝”尾水治理后,养殖池塘鱼翔浅底,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俨然一个水清景美的湿地公园。
“‘三池两坝’即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以及夹在这三个池塘中间的两个过滤坝,这是一种养殖池塘生物净化技术。”南昌县幽兰镇城乡建设办主任赵有勇说。为了减少对南湖村断面水质的污染,前几年,该镇尝试开展100亩“三池两坝”尾水治理。去年,项目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让养殖尾水水质得到持续净化,大幅度削减了排入水体的污染负荷,并提高了养殖产量和水产品质量。
运用“三池两坝”技术处理养殖尾水,是南昌县对生态文明重视的具体体现。该县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立足资源禀赋,推动守护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互融并进,坚定不移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去年以来,该县常态化开展建筑工地扬尘、露天禁烧等专项治理行动,PM2.5同比下降17.2%,PM10同比下降 8.8%,空气优良率位居南昌市第二;加快建设幽兰镇260亩“三池两坝”尾水治理、八一排渍道综合整治等水质提升项目,367个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全面完成,省控、县界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同时,该县常态化开展城区明渠水系治理,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积极开展“两高”(高耗能和高排放)项目清查,海螺水泥等14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省级绿色工厂数量在南昌市占比超四分之一。绿色已成为昌南大地发展的亮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