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亮的歌声、深情的朗诵、优美的舞姿、精彩的演绎……近日,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举办“挺膺担当正青春 奋楫扬帆向未来”第二届美育汇演暨2025年元旦文艺晚会,整场演出通过歌曲、舞蹈、舞台剧等精彩节目,将思政教育与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努力在舞台上让一个个英模形象鲜活起来、一段段红色故事明晰起来,展现了学校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示了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大思政课”理论认识与实践探索的育人成效。
四个理论育人课堂固本铸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立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和《形势与政策》四个理论育人课堂,以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为抓手,坚持固本铸魂,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
2024年9月20日,南昌市第三届“洪城工匠”、南昌皮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许骏受邀走进学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堂,与思政课教师刘凤一道,围绕“铸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内容开展“双师同堂”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和体验非遗技艺、触摸非遗作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立体的理解。省人大代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讲解部主任黄俊峰,全国模范教师肖承钱,“样式雷”建筑文化传承人揭保如等先后走进学校思政理论课堂,与思政课教师联袂开展“一课多师”等教学活动,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2024年,学校先后获评江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团队、“一课多师”示范团队、省级“双师同堂”示范课堂和“师生同台”示范课堂、江西省高校思政课优秀特聘教授以及江西省2024年度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等称号。
六大实践育人课堂彰显特色
“大思政课”要善用之,必须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各方资源,创新打造六大特色实践育人课堂,实现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
学校通过组织师生开展“红色走读”“一线课堂”“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将收集整理的一线故事、案例、素材融入思政教学,打造“行走中的育人课堂”;组织师生共同设计、制作校内红色主题特色教室、书屋、文化长廊、彩绘墙、工匠广场等,打造“墙面上的育人课堂”;先后与方志敏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签订校馆合作协议,共享红色文化资源,构建思政育人共同体,打造“场馆里的育人课堂”;连续5年举办思政课主题实践教学汇演,师生共同将革命先辈故事与感人事迹,以歌曲、舞蹈、情景剧等形式搬上舞台,打造“舞台上的育人课堂”;组织“萤火虫”爱心服务队、初心社等学生组织,深入农村、社区等义务开展红色墙绘、宣传讲解、家电维修、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打造“大地上的育人课堂”;建立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多个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思政育人新媒体矩阵,打造“云端上的育人课堂”。六大特色课堂理实一体、课内课外相连、线上线下结合,相映成趣,相辅相成,不断拓展“大思政课”的育人渠道和空间。
多维协同涵养育人新模式
近年来,学校相继研究制定“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思政“引航计划”等,持续加强“大思政课”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多维协同,引领推动全校思政育人工作提质增效。
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学校从马克思主义学院遴选一批教师担任思政代表,建立思政代表联系二级分院党总支、专业课教研室、共青团、班级团支部和学生社团的“五联系”机制。通过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研究党建、教改、人文等相关课题,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党团、思政、综合素养等相关竞赛,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素养双提升提供有力支持。在思政课创新育人实践方面,探索出由专业课教师、特聘教授、兼职教师以及思政课教师组成的校内外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丰富“主讲+助讲”等“双师同堂”新模式。在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方面,建立“教师听课—教研室检查—马克思主义学院考核—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诊断”的四级督导机制,强化课堂管理,保障教学质量与效果。在推进校企联合育人方面,2024年学校在与江西美晨通讯有限公司厂中校“现场工程师”项目实施过程中,与企业成立临时校企联合党支部,将党建和思政工作融入学生岗位实践,有效破解了在企业实践期间学生党建与思政脱轨难题。
多措并举,成效显著。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连续5年思政课学生评教分数均在95分以上,思政课课程优良率达80%以上,张小雨等一大批学子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省高校“最美大学生”及技能竞赛等各类评比中屡创佳绩,彰显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新气象新作为。(曾礼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