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2024年中国经济答卷公布。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经济航船无惧风雨、劈波斩浪,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稳健前行,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了新的台阶。”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17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国发展的基础更牢、条件更优、动力更足、抗风险能力更强,为全球发展作出了新的重要贡献。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
环顾外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增长动能偏弱,地缘政治冲突此起彼伏,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
着眼内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
多重复杂挑战下,从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到二、三季度下行压力加大,再到四季度回升势头增强,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前高、中低、后扬”的曲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答卷”来之不易,离不开宏观政策“组合拳”显效发力。
从去年3月《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对外发布,到7月加力支持“两新”政策的出台,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不仅激发了消费新动能,也带动了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
“两重”“两新”,是去年政策“组合拳”助推经济回升向好的生动缩影。面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挑战,党中央沉着应变、科学决策,尤其在二、三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之后,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有效地激发了发展活力、扩大了市场需求、拉动了企业生产、提升了市场活跃度、增强了发展信心,对四季度经济回升和全年目标顺利实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康义说。
经济发展结构向优、动能向新
细看这份中国经济年报,一组组数据,勾勒出中国经济结构向优、动能向新的轨迹——
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嫦娥六号”首次月背采样,“梦想号”探秘大洋……不断刷新中国科技的新高度。2024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到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基础研究经费增长10.5%,占R&D经费比重为6.91%。
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动能积厚成势。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以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向好,产业体系的新支柱正在逐步形成。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焕发新生机。2024年,我国加快推进工业领域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制造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8%,明显快于全部投资的增速。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等规模以上工业的主要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均比上年有所下降,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转型加快。
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持续发展,5G、千兆光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24年11月末,我国的5G基站数达到419万个;“东数西算”的首条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正式投入商用,搭起了高速算力通道。
坚定信心 汇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尽管2025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会加深,但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势也没有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发展的“时”和“势”依然占优。
“我们对中国2025年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康义说,随着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壮大、一揽子政策效果不断显现、相关改革举措稳步落地,中国经济持续向好有基础、有动能、有支撑、有活力。
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坚决遏制乱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1月7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对外发布,同一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对外发布……
新年伊始,一系列重磅政策文件接连出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更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定信心、干字当头,万众一心、砥砺前行,中国经济必将迎来更美好的风景。
新华社记者 潘洁、谢希瑶
(据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