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北米粉富口袋

  趁着阳光好,鄢凑花抓紧时间晒粉。

  本报全媒体记者 蔡颖辉摄

  本报全媒体记者 蔡颖辉

  “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大晴天,多打了一些米。”1月15日凌晨3时,天未亮,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新桥村鄢凑花一家便起床,赶早加工水粉。自从嫁到新桥村,鄢凑花与丈夫一起制作水北米粉30多年。“我们做的水粉除磨粉外,其他程序都是纯手工,是辛苦了点,但收入还不错。”据鄢凑花介绍,以前没有机器辅助时,自己磨粉费时费力,现在有了机器辅助,夫妻俩一天最多能赚800元,这对身在农村的两人,已是不错的收益。

  最早,水北镇家家户户制作手工米粉或水北腌粉,到上世纪90年代,逐步变成了小作坊,零散乱一直制约着水北米粉产业发展。近几年,水北镇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鼓励多个有实力的加工大户创办企业,引进现代化的设备,创品牌、上档次,推动全镇的米粉产业加工走产业化之路。

  “隆隆隆、哐哐哐……”走进水北镇新桥村的新桥米粉厂,一派忙碌景象。“春节前,米粉店、超市需求量大、订单多,趁着好时机,多生产米粉。”90后厂长曾博健一边打印刚刚追加的订单,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曾博健在外打拼多年,回乡投入近200万元建新桥米粉厂,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9万元,带动23户脱贫户、监测户每年增收4万余元。

  “老婆没劳动能力,我在家照顾她,没办法外出打工,能在家门口的米粉厂上班,我感觉压力少了不少。”41岁的脱贫户敖文兵农闲时到米粉厂打工,也算是多了项收入来源。

  除了引进现代化生产企业之外,水北镇还通过统一品牌名称、生产标准、质量监管、市场营销等,实现产业链条扩充增效,品牌效应扩大。如今,水北米粉产业年产量约500万公斤,制作与销售米粉的从业人员500余人。水北镇的辣木企业还将米粉与辣木进行融合,研发了具有保健效果的辣木米粉。鄢凑花笑着说:“很多人冲着水北米粉的招牌来买,镇里也会组织我们去各种展销会,产品不愁销路。”

  “自从吃过水北米粉,我又采购了好多次。”一名来自湖南的游客说,全家都被水北米粉“圈粉”了。

  “水北米粉就是水北一张闪亮的名片,也带动了水北油面、水北麻花、水北烤圆子等土特产销往省内外。”水北镇党委书记陈海宾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本报《党报帮你办》栏目联合爱心企业开展公益活动
~~~
~~~
~~~
乐平乡村戏曲展演不断档——~~~
~~~
吉安银龄“吉先锋”——~~~
~~~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资讯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法治
   第11版:教育
   第12版:综合
新年礼包送给“城市美容师”
党报帮你办
让城市治理呵护“烟火气”
水北米粉富口袋
好戏连台幸福味
借绿生金兴产业
老骥伏枥志在“夕阳红”
以旧换新助推适老化消费
​到赣州求职可免一年住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