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卞 晔
开栏的话: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本报今起开设“代表委员@一线心声”专栏,聚焦我省各领域全国人大代表、住赣全国政协委员,看代表委员如何听民声、汇民意、聚民智、解民忧。
掩映在山林里的靖窑,青青新绿透出早春气息。
2月15日一早,全国人大代表、靖安县靖窑陶瓷坊技工伍映方和儿子一道,点燃了开春第一窑。泥土的芬芳、窑火的热浪,诉说着这位陶瓷匠人对非遗技艺的守护与传承。
“黑陶制作技艺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必须守正创新一代代传下去。”伍映方一边向窑炉里添柴,一边打开了话匣子。
作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靖安黑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伍映方和“泥巴”打了30多年的交道。2014年,他成功复烧出4500年前的蛋壳黑陶觚,让失传已久的蛋壳黑陶烧制技艺重获新生,在当地轰动一时。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伍映方始终关注着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在去年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伍映方提出了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的建议,呼吁建立健全相关标准体系,更好地从源头保护传承非遗技艺。过去一年,他走访和接待了不少陶瓷工匠,倾听同行们的所思所盼。“不少传统工艺受到现代工业的冲击,面临后继乏人、职称申报认定难等问题,需要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伍映方说。
今年全国两会,伍映方准备持续聚焦完善非遗领域标准体系、加强非遗展馆建设等内容提出建议。他建议,加大对传统手工艺等非遗技艺的扶持力度,畅通传统技艺工匠职业发展通道,鼓励年轻人学习传承非遗技艺,让非遗焕发新生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在靖窑陶瓷展厅,一件件精美的黑陶作品无声诉说着千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这是用新技术烧出来的无釉黑瓷,看上去是黑的,但表面没有涂釉。”伍映方拿起一件葫芦造型的黑瓷,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从复烧黑陶,到技艺创新,伍映方不断深耕探索,让靖安黑陶成为江西陶瓷的又一张靓丽名片——他所在的靖窑尽管远离县城,却吸引了不少海外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出自他手的陶瓷作品,被江西省博物馆非遗展厅长期展出,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伍映方深知肩上重任。他说,“我将坚守一名匠人的初心,扎根泥土,为非遗技艺的保护传承贡献力量。”伍映方站在柴窑旁,窑火映红了脸颊,一如他30年如一日地守护传承非遗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