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部江西古桥建筑的扛鼎之作

  □ 舒仁庆

  当我拿到马志武教授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江西古桥建筑》一书时,感觉它沉甸甸的。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850多张精美图片和67张古桥建筑测绘图及插图形成的分量,更是我省第一本向读者呈现江西古桥2500年发展历史的长卷,让人感受到这本书特别厚重、有其独有的分量。作者以现存的2071座江西古桥为基础,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建筑学、社会学、江西地域文化等视角,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桥代表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让我这个不懂古桥建筑的“门外汉”,也在阅读中感受到江西古桥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江西古代造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此书集文字、照片、古桥测绘图、插图于一体,图文并茂,引用古代志书等文献和考古成果加以佐证,且注明出处,是一部严肃认真、有广度和深度的江西古桥建筑的扛鼎之作。

  本书给我的突出印象主要有三:

  不畏艰难,孜孜以求,聚沙成塔,实为不易。对现存古桥的调查是一件十分艰苦的事情,需要特别能吃苦耐劳、特别执着和甘于奉献,没有一颗热爱江西的赤子之心,是不可能完成江西古桥实地调查工作的。江西古桥遍布境内,过去,相关部门也有调查,发布的数据不一,然不能全面反映真实面貌。作者从2017年开始立项调查,耗时三年,努力使采集的信息准确可靠。调查的足迹遍布江西100个县区,无论天晴下雨,还是寒冬酷暑,坚持实地踏勘,一线拍照、现场测绘与资料收集整理,同时查阅各地古代志书、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多次到同一现场调查、反复求证;如作者了解到过去未对庐山观音桥进行过科学的测绘,认为缺乏科学测绘的依据,难以做到对庐山观音桥的正确评价,于是四次到现场踏勘,并现场安排、指导庐山观音桥的测绘工作,使庐山观音桥的研究更加深入细致;又如作者坚持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冬天枯水季节亲自从千眼桥的桥东走到桥西,与多宝乡的同志座谈、交流,进一步掌握了千眼桥的真实情况;为了现场考察宋代古桥宜丰县巅雪桥,作者年过花甲,不顾山高、路陡、雨淋,冒着滚下山崖的危险,在当地同志的帮助下,柱着木棍,满身泥浆,一睹为快;作者曾感慨,许多古桥若没有当地同志协助,连位置都无法找到。正如本书“后记”中所点出或没有点出的,成书背后淹没着无数单位、个人为此书付出的默默无闻的奉献和努力,凝聚着作者及他们的心血、汗水及智慧。

  较全面而系统地展示了江西古桥建筑的面貌,并对江西古桥建筑文化特征进行了精准的概括,实为可贵。本书有别于作为资料留存的一般江西古桥收集、汇总、编辑的书籍,而是从江西古桥历史发展过程,总结出不同历史阶段江西古桥所取得的成就,发展规律与特征。通过实地拍照、测绘、检测等手段,科学分析,归纳梳理出江西地域古桥建筑的建造技艺和文化内涵;并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证明古代江西在研究自然并用于人类造福上独树一帜、蔚为大观。通过现存的宋代至清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桥实物的介绍,加深读者对江西古桥在中国古桥历史中的历史价值、地位的认识,使读者在了解江西古桥形式、造型风格、装饰和审美情趣中,感受到江西文化渊源博大及坚定的文化自信。特别值得一体的是,作者在长期的实地勘察、案头文献资料研读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江西古桥建筑“实用理性、尊崇自然、风范善德、美美与共”的文化内涵及传承价值,是本书最大的亮点和最为鲜明的特色,有力证明江西古桥建筑文化是江西古代文化派生出的独立分支,丰富了中国古桥文化和江西古代文化的内涵,对今天的桥梁建设仍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书中将江西现存古桥进行全面系统的“户籍登记”,实为难得。历时三年的时间,有些经过反复的调查与整理,作者以“桥名”“结构形式”“规模”“孔数/孔跨”“年代”“所在乡镇(村)”等栏目,按江西11个设区市100个县(区市),进行整理汇总并详细的分类造册,表格呈现。可以说,是江西古桥建筑的“信息户口本”,让人一目了然。通过这本书阅读和查阅,可迅速全面了解现存江西古桥建筑的方方面面,确有“一本在手,江西古桥都有”的实际效果。既便于读者或古桥爱好者查阅,又便于古桥所在地和相关部门适时、合理的实施保护,还强化了社会大众对本地古桥的保护意识。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和理想的社会预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广告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特刊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民生
   第09版:文化赣鄱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在文脉中揭秘心灵史
一部江西古桥建筑的扛鼎之作
不比做屋,只比读书
马识途的文学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