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采泥记趣

  □ 仇士鹏

  前些天,为了评估湖泊的生态健康,我们要去湖里采集淤泥。自小爱玩泥巴的我顿时来了兴趣,更何况,还能趁机游山玩水,这种项目可比坐在办公室“熬”数据有趣得多。

  目的地是一个水库。云压得很低,虽然白得泛光,但云底却显得有些阴沉。湖水很平静,一如我心中所想的那般,只是缭乱着一些细碎的水花和涟漪,像是浅浅地冒着泡的鼾声。

  船很简陋,却也显得质朴而自然,像是几块铁板焊接起来的一般,只在船尾安装了一个推进器。船头和船尾之间有一块凹下去的船舱,里面还有一条鱼正在游动。坐在船上,听着马达的嗡鸣,呼吸着湖面上湿润的清风,眺望着黛青色的远山和层云,不由感到心旷神怡。

  我们长时间地生活在都市,格局与维度都被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而在湖上,周围是茫茫的水域,山岭也显得矮小,那些浩浩荡荡与巍峨矗立的名词背靠着天空的无垠与辽阔,被涵盖其中。所有的一切都得以无限地延展,比如山巅上的幻想,比如波光外的地平线,也比如一个人从胸臆与肺腑里呼出的气息。

  到了测点,老哥稳稳地站起身来,拽着绳子,一点点地把一个夹子一样的取样器垂到20米深的水底,然后缓缓拉动,夹上满满一箱淤泥,提出水面,倒入一个滤网里,再在湖中洗泥。

  我一向很喜欢这种讲究技巧的活儿。作为一个四肢并不发达的人,我一直把四两拨千斤作为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只靠蛮力洗泥的话,不仅吃力不讨好,而且腰背也会发出强烈的抗议,所以要借助船边与手臂之间形成的杠杆,巧妙地转动盛满了淤泥的滤网。这应算是生活细节里的小智慧吧。

  让网一直在水面上甩动,便可以让淤泥被水溶解,从细小的网孔里渗出,最后只留下拳头大小的一撮泥土,里面保留着底栖的贝类与小红虫。不过,底泥是湖泊多年沉淀在心底的心事,自然有很多时候是郁结的,夹杂着许多陈年旧账和斑驳的心情,所以就要用手去挑出残枝烂叶,捡出石头,把固结的捏碎,从而让淤泥洗得更充分。

  虽然采泥后,一大片的湖水都被弄得灰头土脸,但不多时,它便会恢复成深绿色的沉静。自然拥有着人类难以企及的自净能力,只要不是病入膏肓,它很快就能消化、沉淀所有的阴郁,重新用明亮的双眸向着人们展颜欢笑。

  此时,我觉得我们就像是医生与护士,而河流与湖泊就是病人。它们躺在河床上,等着我们伸入听诊器,聆听它们的心跳与脉动,从而给出针对性的意见与方案,让它们回归生机勃勃的健康模样。

  不过,我们去的可能不是时候。云突然就变了脸色,直冲冲地漫漶开,压在天穹上。风叫嚣了起来,浪也跟着起哄。坐在船头,雨水混着浪花直往脸上、怀里、腿下扑,凉意便在身上常驻,直到遍体麻木。舱中的小鱼倒是很安逸,毫不惊慌,而我们在湖泊闷雷般的吟唱中左右摇摆,听着风雨敲响的战鼓,一时竟睁不开眼睛。

  等我们回到岸上,全身早已湿透,但我们的脸上却挂着一抹酣畅的笑。以水为生,这是我们的工作,但与水共存、共情、共呼吸,早已成为我们心底最温柔、最炽烈的深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专题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民生
   第09版:文化赣鄱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聆 听
老姜的旅行
回看春天的脚印
采泥记趣
闻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