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些感动过你的现场画面,是——

记者的荣光

  □ 杨继红

  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选择去湖北抗疫一线采访。作为记者,一辈子可能只会遇到一次这样的采访,作为一名职业摄影记者,如果不在战“疫”救治最前沿,我会遗憾终生。

  我没有给自己留下遗憾。

  罗伯特·卡帕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我参加过2009年北京天安门国庆60周年大阅兵,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5年南京、2009年济南、2013年沈阳、2017年天津四届全国运动会,2011年广州亚运会等重大事件的报道工作。1998年九江抗洪、2005年瑞昌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2013年雅安地震、2010年抚河唱凯决堤等灾害面前,我都在一线。

  其实在去年年初,疫情发生以来,我一直在疫情防控采访现场。

  1月26日(正月初二),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热门诊近距离采访。

  1月27日(正月初三),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采访江西省首例治愈康复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

  1月28日 (正月初四),九江市濂溪区采访乡村抗疫故事。

  1月29日 (正月初五),采访南昌市物资保障相关情况。

  …………

  2月10日,报社接到紧急任务:按照国家卫健委部署,江西对口支援湖北随州,需要江西日报社立即安排记者随团赴随州采访,第二天出发。此时,疫情防控正在关键时刻,这次采访非同以往,犹如看不见敌人的战场,谁都不知道可能发生什么情况。我报了名。

  当天晚上,我回家把留了10年的胡子剃了,妻子问,这是怎么了?我还是决定把去随州抗疫的事告诉她。妻子转过身去,沉默了许久,轻声地说:“注意保护自己,做好防护。”那一刻,我真感觉很愧疚,这样的时刻,我本应该在家人身边守护他们,但是,记者的使命感却更加坚定地告诉我,此行不仅仅是一次采访,更是记录一段历史。

  到达随州后,我和报社同事、文字记者郑荣林及江西电视台的3位记者都住在江西对口支援随州市前方指挥部,我多次提出希望进入隔离病房拍摄,指挥部不敢批,“太危险了,不敢保证不会被感染”。

  但我一直在悄悄做采访的相关准备工作。找医院感染科医生要了一套旧防护服,根据防护培训的内容每天在房间里练习穿脱。

  如何采访、拍哪些内容、要注意什么?所有从隔离病房出来的东西,都会携带病毒,摄影器材如何防护、消毒?我心里一遍一遍地梳理这些问题,经过多次培训、咨询和演练,我做好了进入隔离病房的准备。

  机会终于来了。3月4日一早,我和郑荣林跟着江西援随医疗队专家组走进随州市中心医院龙门院区重症病房,病房内有12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上午9点,医护人员急匆匆地奔向各自工作岗位。每个人都按照流程认真穿戴防护服,准备进入病房,开始一天的工作。我跟医护人员一样,换上防护服、口罩、手套、鞋套……更衣室里,紧张有序,穿完防护用品用时20多分钟,总共有10道防护。现场负责感控的医生挨个检查大家的防护服穿戴是否规范,检查防护服有没有破损的地方,确保万无一失。对着镜子,我拍下了几张工作照,那一刻,说一点不害怕,那是骗人的。

  带我进ICU病房的是江西援随医疗队重症组组长邹颋。9点半左右,邹颋再次检查我的防护服,又用胶带把领口、手腕和袖口结合处细心地贴上。

  ICU病房是重度污染区,房间中病毒气溶胶浓度非常高,进行近距离的操作时防护服如果有一点点漏气,病毒就可能被吸入。在这个看不见敌人的战场,每一位医护人员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只有医护人员做到零感染,病患才能看到希望。

  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经过一道道走廊,推开一道道门,每往里面走一步,意味着离病毒更近。重症隔离病房里很安静,进入核心区,我们不敢大声说话,甚至不敢大口呼吸,生怕周围的病毒会被吸入。穿上隔离服的医护人员只能露出一双眼睛,谁也认不出对方,于是他们相互在隔离服上写名字或者外号以及鼓励的话。

  “转到这里来的患者,病情都比较严重,现在还有12名危重患者,病情复杂。”邹颋说,这里集中收治了随州市病情最重的新冠肺炎患者,其中不少病人都带着较为严重的基础病。江西援随医疗队重症组通过整合医疗队内专家资源以及省内优质医疗资源,以远程会诊的形式,每天不断研究分析情况并修正治疗方案,实行“一人一策”治疗方式,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亡率。

  “小碎步,动作幅度不要大!”拍摄过程中,医生不断地提醒我。虽知风险,但太多的画面让我敬佩和感动。我希望用手中的镜头来传递感动和力量,从而激励更多的人,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希望。1个多小时的拍摄,内衣已经完全湿了,而医生和护士要在这种状态下工作6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难以想象他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走出重症隔离病房,虽然筋疲力尽,内心却无比坦然。面对病毒的恐惧,没有犹豫,没有退缩,作为新闻摄影人,我觉得,有幸能出现在战“疫”一线,3次进入隔离病房拍摄采访,真实记录医护人员日夜奋战的现场,这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

  3月8日,是我儿子10岁生日,之前曾答应要好好给孩子过一个生日,可是我食言了。出发时,没有想过这一待就是整整42天。儿子和爱人每天跟我视频都非常担心我。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必须亲历现场,所以家人已经习惯了,是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才能让我更加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

  随州42天,我跑遍江西援随医疗队8个定点医院新冠肺炎防治点,用手中相机真实记录医护人员忙碌穿梭的身影,及时推出众多战“疫”的最新报道。我发稿100余篇,重点推出《“红区”抗疫》《战“疫”一线 绽放锵锵玫瑰》《江西“天使”随州战“疫”》等文图报道,另外还推出了《直击随州新冠肺炎ICU》3个微视频纪录片,引起广泛关注。

  越是危难时刻,越考验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越是紧要关头,越需要万众一心的坚实行动。在随州采访的那些日子,我见证了许许多多党员同志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的感人故事,更深刻体会着党员同志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宗旨的初心。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在随州抗疫期间,我真诚地向党组织提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书”,“火线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下一个重大新闻的现场,我还将一如既往、义无反顾地第一时间出现,因为这就是记者的初心和使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那些感动过你的现场画面,是——~~~
~~~
~~~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回眸“十三五” 赣鄱展新颜
   第04版:回眸“十三五” 赣鄱展新颜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民生
   第09版:文化赣鄱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那些感动我们的瞬间
记者的荣光
有温度的奔跑
那水·那堤·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