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她和她们的村庄

希望的田野 罗 壮 摄
图①:蔡红莲在自家橘园采摘。
图②:范灿荣在修剪火龙果。
图③:谢敏(左)与贫困户交流。
扫码看视频

  女性,脱贫攻坚的重点对象,同样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今天,我们聚焦脱贫户、村支书、扶贫第一书记,看看、听听她们的战贫故事、扶贫智慧和致富锦囊。

  ——编 者

  撑起脱贫攻坚的“半边天”

  郑 颖

  “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上升!”

  在实现中华民族千年夙愿、夺取脱贫攻坚最后胜利的征程上,女性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此时,德国诗人歌德在《浮士德》中的这句话,成为一种注解。女性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对象,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她力量”不仅撑起了脱贫攻坚的“半边天”,还撑好了这“半边天”。她们彰显了坚韧刚毅、智慧豁达、奉献勤奋的新时代女性风采,勾勒出一幅幅充满女性魅力的反贫困斗争画卷。

  坚韧,是她们内在的品格。受制于身体、力量等原因,女性很多时候会被看成是弱者。的确,脱贫攻坚中也有不少贫困群众是女性,但是,女性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常常令人震惊,外在表现往往是特别能“扛事”。有的女性身体残疾,靠毅力学得一技之长,实现脱贫后,带着群众一起干;有的女性遭受命运接二连三的打击,依然笑对生活,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有的女性不等不靠,发出“政府是帮我们,不是养我们”的呐喊,用奋斗换来好日子。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万千女性以永不言弃的坚持和不屈不挠的韧劲,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自身的独立和尊严,成为彻底消除贫困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是她们超凡的能力。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代表智慧的是女神雅典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性智慧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如今,在消除贫困这一制约人类发展的千年难题中,女性还在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涌现出一批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代表。她们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敢闯敢干,带领群众找到一条发展的新路子;她们可以把群众拧成一股绳,春风化雨,调解很多矛盾纠纷;她们还可以学得网络销售的技巧,直播带货,把家乡的农副产品推销到天南地北……虽为女儿身,不失男儿志,脱贫攻坚为女性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只要有想法、有行动、有情怀,撸起袖子加油干,广大女性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奉献,是她们最真的情感。妻子、母亲、女儿,每一个女性都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也承担了不同的责任。生活中,女性要处理好这众多身份和日常工作的关系,已属不易,如果还要作为扶贫干部,参与艰巨的脱贫攻坚战,唯有付出更多艰辛。她们也许是才走下结婚典礼的娇俏新娘,也许是刚生完宝宝的年轻妈妈,也许是尚有高堂待伺的孝顺女儿,也许是天命已过的沉稳大姐,但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她们甘于奉献,义无反顾地选择舍小家为大家,投身到火热的战斗中。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到“走田埂、爬陡坡”,女性扶贫干部们用她们温暖细腻的“情感指数”,用苦乐自知的“辛苦指数”,换来写在群众脸上的“幸福指数”。

  因为有阳光,世界变得生机勃勃;因为有女性,生活才更加五彩斑斓。脱贫攻坚铺就的美好现实为“她力量”撑腰鼓劲,用奋斗擦亮底色的女性们也必将绽放最美的芳华。

  看范支书的风与火

  本报记者 卞 晔 文/图

  “你们范支书在吗?” “在对面地里忙呢!”

  穿过繁荣村村部前的国道,记者见到范灿荣时,她正风风火火地在田野里忙活着。戴眼镜、穿红衣牛仔裤的她,与三五村民动作麻利地翻土、插苗、浇水。金色冬阳下,土地上的人和作物显得生机勃勃。元月,正是栽种葡萄的好时节。

  眼下,村部前面这块不大不小的土地,已陆续种上了火龙果、葡萄和草莓。“无花果也马上要种上了。”范支书指着前方那块地说。村民们争相夸赞,水果能成为繁荣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离不开这位能干的女支书。

  “80后”的范支书,今年正好40岁。年轻那会儿,大专毕业的她曾南下深圳、东莞务工。17年前,她回到繁荣村成了家,在村里做起售卖猪崽的小生意,日子过得红火。

  年轻、能干、有文化的范灿荣,很快引起了村干部的注意,担任村妇女主任后不久,她就加入了党组织。2018年,她当选为村委会主任。2019年初,她临时受命,兼任村党支部书记。从此,全村脱贫攻坚的担子和大小事务就压在这位女汉子的肩上。

  “到了支书岗位,确实感觉责任比原先重多了,就想为乡亲们多办点实事,希望大家说‘这个书记不错’。”范灿荣爽朗地笑着,快人快语。不过,她挑起的这副担子,可不是一般的重。

  “繁荣村名字好,但以前我们常开玩笑说,繁荣村不繁荣。”瑞昌市横岗镇副镇长柯鹄向记者介绍,繁荣村曾经是当地有名的空壳村,村集体收入常年为零。

  肩挑重担的范灿荣清楚地意识到,不突破集体经济的瓶颈,精准扶贫就没有支撑,往后乡村振兴也只是空话。她下定决心,尽快要有“零”的突破,让贫困户们分享到红利。

  经过一番调研,范灿荣依旧将目标产业锁定在火龙果上。

  早在2018年,村里就将火龙果作为扶贫产业,由一位种植大户种植经营,村里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然而,因管理不善等原因,一年下来,近20亩的果园粒果无收。

  正当村干部们扼腕叹息,打算另谋出路时,范灿荣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别人失败不代表我会失败!”她一拍板,“定了!继续种火龙果,这次由村集体来搞。”果敢的后面,自有坚定的理由:她跑遍周边县区,发现本地种植红心火龙果的人少,市场高度依赖外地货源,只要种成功,就不愁卖不到好价钱。

  2019年初,她牵头创办了专业合作社,流转10亩地,建起了红心火龙果果园。为避免重蹈覆辙,她全心扑在果园,既当管理者又做技术员。“在网上查资料,有时看到一半就要充值,我就交钱看。到药店买药时,我就向店员讨教要用什么农药,怎么用。”那段时间,她上班的第一件事是去果园,下班前最后一件事也是去看果园。

  2020年1月的一个晚上,她的手机客户端发出气温预警:次日气温将降至零下3摄氏度。糟糕!火龙果是热带水果,这样的低温很可能导致植株大面积冻死。

  毫不迟疑,她即刻穿上羽绒大衣,与退休的老支书一同驱车50余公里赶到柴桑区,找到当地的种植大户求购增温块,买到后又马不停蹄地往回赶。赶回村时已接近零点。“但我们不能马上开工,因为增温块点燃后,增温效果只能维持三四个小时,而夜里最冷时段是在四五点左右。”寒冬的深夜,村委会亮着孤灯,老少两人一边掐算时间,一边聊天驱散睡意。

  等到凌晨2点,两人打着手电筒进了果园,一个大棚接着一个大棚,小心翼翼地点燃增温块。直到凌晨4点,棚内温度终于回升到3摄氏度,两人这才舒了一口长气。此后一个月,气温一直偏低,范灿荣就每天半夜去果园守着、看着,如同一只不知疲倦的火凤凰,温暖着一株株挺拔翠绿的火龙果苗。

  去年冬天,范灿荣汲取经验,将大棚由单层改为双层,保温效果大幅提升。“现在不用再半夜跑来啦!”范灿荣开怀地笑着。如今的繁荣村火龙果基地,7500株果苗茁壮生长,火红的果实煞是喜人,去年收益已超过11万元。

  除了果园,在当地农商银行的挂点帮扶下,村里还创办了粮油销售点,把自产的稻鸭珍香牌大米和菜籽油通过线下线上销售。遇到要送货时,“火凤凰”巾帼不输须眉,端起箱子就走。

  真心的付出带来了回报。

  2020年,繁荣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从两年前的空壳村一跃成为瑞昌市村集体经济前三强。集体经济的壮大让全村七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工作岗位,所有贫困户都享受到分红。去年,全村20户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收入等全部达标,实现稳定脱贫。当年,她个人荣获“江西省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称号。

  在范支书的带领下,繁荣村早已甩掉“不繁荣”的揶揄,成为名副其实的繁荣村。“下一步,打算把马路白改黑,再把水果的种类搞丰富点,使我们村成为四季可采摘的果园村。”面朝田野,范灿荣说着,笑着,眼神里跳荡着希望。

  品红莲奶奶的“甜”

  本报记者 齐美煜 文/图

  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2020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年逾古稀的万安县韶口乡石坵村脱贫户蔡红莲,骨子里就透着这股在逆境中奋起的韧劲。

  1月15日上午,在省农科院派驻万安县韶口乡石坵村第一书记宋小民的领路下,我来到蔡红莲家。

  红莲奶奶家的房子,类似四合院。房子外围种了砂糖橘、蜜柚、脐橙,散养了鸡、鸭。院子里,晾晒着一挂挂香肠,晶晶亮的油脂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芒。

  听到我们喊,红莲奶奶笑着迎了出来。她搬出板凳,端出自种的砂糖橘,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快尝尝我种的橘子,甜甜你们的嘴!”眼前的她,布满岁月沧桑的柔和面庞上,印着经历苦难淬炼出的幸福笑容。

  这是红莲奶奶初次向我说“甜”。她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让我不自觉地从橘子的滋味联想到她当下的生活。

  红莲奶奶育有6个孩子,2个儿子、4个女儿。她本该过着颐养天年的日子,可生活的拳头却一记记向她打来,让她无力还击:2000年,二儿子不小心摔跤,造成身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2003年,作为家中顶梁柱的丈夫外出打工遭遇车祸,离开人世。突遭变故,她毅然选择坚强和担当。

  2014年,红莲奶奶和她的二儿子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健康扶贫等多项政策支持。当地干部和扶贫工作人员经常帮她排忧解难,修葺房屋、发展产业……日子一天天有了起色,2016年,红莲奶奶和她的儿子终摘“穷帽”。曾经的苦,早已成为红莲奶奶眼中的云淡风轻。

  “4亩油菜、2亩水稻、3亩鱼塘、300棵果树、9亩油茶,去年养了四批鸡,总共有2800只……”红莲奶奶骄傲地向我细数近年来自己发展的产业。同时,她还把省农科院支持的5000元产业发展资金入股韶牧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参与年终分红。

  这一连串的数字,让我惊讶极了,“您这么大岁数了,搞这么多产业,忙得过来吗?”红莲奶奶摆摆手,“生活的甜要靠自己去酿!政府帮扶是一方面,关键要靠自己!”

  这是红莲奶奶再次向我说“甜”。这“甜”,在她看来,要靠“酿”,而不是被动等出来的。

  一旁的宋小民向我介绍,根据石坵村山地多的自然优势,他们近年来重点扶持村子发展果树、油茶产业。为进一步提高贫困户的科学种养能力,省农科院积极组织专家来村里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红莲奶奶的积极性很高,学得很认真,逐渐掌握了果园除草、施肥、打药、采摘等技术。“你不知道吧,红莲奶奶的‘打工团’很出名,村里村外好多果园都争着请她们务工呢!”

  “‘打工团’是什么?”面对我的疑惑,红莲奶奶说道:“这几年秋天,我会带着十几个妇女去附近果园做点零工,每人每天能挣100块钱左右。”红莲奶奶是联系人,时常和果园负责人电话沟通用工事宜。大伙儿提出,每人每年出10元钱给她充话费,但被她拒绝了。“举手之劳,大家挣钱不容易,有钱大家一起挣嘛!”

  红莲奶奶的仗义一方面源于自己的性情,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感恩。2018年底,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红莲奶奶种的蜜橘成熟了。因蜜橘市场波动,滞销。红莲奶奶看着熟透的蜜橘,急了。宋小民得知后,立刻发动自己的人脉关系帮忙推销,几千斤蜜橘很快就销售一空。“别人家五毛钱一斤都没人买,宋书记帮我一块钱一斤全部卖完了。要不是他,我的橘子都要烂在树上了!”红莲奶奶告诉我,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一路走来,她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所以,她也要尽自己一份力量回报社会,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跟红莲奶奶聊天,时间不知不觉过得很快。告别时,红莲奶奶拉着我的手,反问道:“小齐记者,你觉得我的日子甜不甜?”我想也没想地回答:“甜!”

  登车后,我打开车窗,回望站在家门口挥手告别的红莲奶奶,她那抹幸福的微笑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与笑容一样挥之不去的,还有她所讲述的“甜”。一番回味她的战贫故事,这“甜”,在我心里,更是多了几分层次,多了几分意蕴。

  听谢书记的苦和乐

  本报记者 李 芳 实习生 赵 莹 文/图

  当扶贫女第一书记有什么样的体会?“我觉得有苦有乐,是责任也是荣耀。”说这话的,是2020年江西“最美扶贫干部”获得者谢敏,她是省委信访局驻浮梁县黄坛乡南溪村第一书记。日前,记者来到南溪村,跟着她体验了一番苦与乐。

  “第一书记的工作光靠说是不行的,走,我带你走访贫困户去。”我们向贫困户洪荣鸣家走去。一路上,谢敏和记者拉起了家常。

  “我是2018年10月11日来南溪村报到的。”谢敏说,当她向单位领导提出驻村扶贫申请时,领导很是意外,一名机关女干部,年近半百还主动要求驻村扶贫,让人感动,但扶贫是要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干事业的,女同志能不能吃下这个苦?谢敏坚定地回答:“党员干部就要敢于冲锋陷阵。”

  那时,谢敏的丈夫刚调回南昌工作,好不容易才家庭团圆,谢敏若去扶贫,就意味着两人要再次分离。丈夫虽然很失落,但还是支持她的决定。远在部队的儿子也给她加油鼓劲,“老妈,我支持你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这样,带着简单的行李,谢敏一头扎进了南溪村。

  初到村里,在省城长大的谢敏着实花了点功夫来适应。

  村里的条件有限,她住在村小学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才住了没几天,她浑身就长满小包,奇痒无比,翻开床垫一看,原来床板上全是跳蚤;只要下场大雨,生活用水就变得浑浊,只能静等水里的黄泥沉淀后再舀上面的水用。后来通了自来水,但是冬天山里气温低,水管冻住后,还得去挑井水;村里人喜欢养狗看家护院,每次入户走访,都被狗追着跑……

  “不怕你笑话,刚来的时候,好几次都想哭,自己在城里待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自找苦吃啊?”谢敏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但是我一次次地激励自己,扶贫之路再苦也要走下去。”

  说话间,我们来到洪荣鸣家。一进门,谢敏就拉过一张凳子与洪荣鸣夫妇坐在一起,熟络地聊了起来,“被子暖不暖?最近天气冷了,更要注意身体啊!”“谢书记,你送来的新被子暖和着呢,我的身体也蛮好。”

  洪荣鸣对记者说:“你别看谢书记现在跟我们处得像亲戚一样,可她刚来的时候,我们都认为这个城里的‘娇气’女干部,怕是来走个过场的哩!”说完,洪荣鸣夫妇和谢敏都笑了起来。

  生活上的苦容易克服,难的是打开工作局面。“由于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刚来时工作有点无从下手,再加上村民们的不信任,所以心里很是苦恼。”但出生于军人家庭的谢敏,有着不退缩、不服输的性格。“扶贫战场上没有性别之分,巾帼不让须眉,来了就要下真功夫,要让老百姓过上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为了尽快定下符合南溪村的扶贫思路,谢敏组织开展了一场大调研,上门走访贫困户、深挖村庄经济潜能、带着村“两委”干部外出学习考察……科学论证后,制定了符合南溪村经济发展的扶贫新模式。在沉下身为村民解决了一些困难后,慢慢地,村民们认可了从省城来的谢书记。

  “相对于驻村的苦,我觉得乐的事更多。”离开洪荣鸣家,谢敏领着记者去看村里的产业,她说,这些都是快乐的源泉。

  有机水稻、马家红柚、南溪红茶在肥沃的土地里蓄势待发;土法酿酒坊里飘出阵阵酒香;“木榨老油坊”里游客一片欢声笑语。平整宽阔的水泥路和水光潋滟的南溪河像两条丝带,串起这个充满活力的村庄。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南昌家中的谢敏时刻牵挂着南溪村,“我随时和村里保持联系,当得知村里缺少抗疫物资时,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她想尽一切办法,终于弄到一批抗疫物资。正月初五,拿到抗疫物资的当天,她就心急如焚地带着物资驱车赶回了村里。从那天起,她在抗疫一线持续奋战了67天。

  抗疫期间,村民们时常给卡点值守人员送去茶蛋、饺子和取暖用的木炭。那些寒风冷雨中的热茶蛋,让谢敏倍觉温暖。“真心扶贫就能换来村民的真心,端着热气腾腾的食物、烤着暖和的炭火,我的心里是乐的。”她还说——当争取到资金为村里修起活动中心、健身广场时,心里是乐的;当跟村民在田间收获农作物,看到洋溢在大家脸上的喜悦时,心里是乐的;当看到办公室挂的村民们送来的七面锦旗时,心里是乐的;当自己直播为村里推销扶贫产品,看到那一笔笔订单时,心里是乐的……

  谢敏说,“驻村扶贫面临许多困难和艰苦,但看着老百姓逐渐脱贫致富,我的心,永远都是快乐的!”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特别策划
   第04版: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05版: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06版:省两会特别报道
   第08版:民生
她和她们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