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清林 吴竺静 章子悦
闪着警示灯的救护车,呼啸奔来又急切出发……这里有分秒必争的紧急抢救,有多学科保障的高效协同,更有敬畏生命的医者仁心。近年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通过整合医疗急救资源,打造创伤专业救治团队,高标准构建高效、科学、规范的创伤救治体系,守护广大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建立快速通道
“伤者的颈部、脑部被钢筋刺入,很快被送到红角洲院区急诊科,请相关科室协同手术”……这是近期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心脑血管急救微信群里的一条救援指令,伤者还未到医院,专家就结合其相关指征在群里进行讨论,提前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及应急预案。
这只是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创伤中心年抢救患者13000人次当中的一个缩影。据该院急诊科主任吴利东介绍,为大力提升创伤急救能力,2018年,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成立了创伤急救中心委员会,下设腹部创伤及急腹症组、创伤骨科组、颅脑创伤组和创伤重症组等,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涵盖急诊检验、急诊影像、输血、急诊药房、急诊介入等专业的多学科创伤救治协作团队;进一步优化急诊科结构布局,开设床位数156张(抢救室床位35张、ICU床位36张、病房65张、观察床20张);设有2个清创室,4个标准急诊手术室,包括1个复合手术室,可满足术前检查及手术等操作需求,实现急危重症治疗“单元化”,确保严重创伤救治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流程更加通畅和高效。为加强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2020年10月,该院还成立了急危重症医学救治中心。
该院充分整合院内优质医疗资源,健全急救网络体系,规范创伤救治流程,畅通急救绿色通道,将院前急救、急诊科、创伤复苏室及创伤重症监护室(TICU)融为一体,形成专业化救治创伤患者的整体模式。
打造“智慧急救”
救治急诊患者,必须分秒必争。该院建立急诊信息网,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和纽带作用,形成院前急救应急预案,高效完成现场评估、伤员分流以及伤情评估工作,实现远程信息上下联动,不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化管理水平,打破传统急救模式中因信息传递不畅导致急诊患者救治不及时等限制。
“前不久有一位车祸伤患者,考虑其骨盆骨折、大出血,来院前我们就联系了介入团队、骨科团队、输血科,提前完成术前各项准备,并由抢救室专家直接进入复合手术室完成救治。”吴利东说。
同时,该院以专科联盟为抓手,建立院间协作,以远程会诊、微信群、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为一体,以信息共享平台为依托,提供咨询、会诊、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将急救核心工作从院内延伸至院前,在急救网络体系中实现现场救援、途中诊断与院内抢救的无缝链接;根据急救需要实现院际联动,提高急救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有效缩短抢救时间;引进先进的紫云急救系统,能够达到快速转运、救护协同、分级分流、处置及时的效果,“重症急诊化、急诊院前化、院前信息化”蓝图渐变实景。
完善急救体系
近年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在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承担公益性任务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完善创伤急救体系、提升创伤救治能力、优化创伤急救流程,建立依据检伤分类结果的预警联动机制和创伤患者救治的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强质控平台建设,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筑牢严重创伤生命线。
吴利东表示,他们将与其他医院一起建立区域性的创伤救治网络体系,收治本地及下级创伤急救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严重创伤患者,搭建创伤患者远程会诊、转诊救治体系,成为服务能力强、辐射力广的创伤急救区域医疗中心。
与此同时,该院创伤急救中心还将不遗余力地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配合相关部门落实中小学急救教育工作,建立高风险岗位人员急救培训制度,助力社会大急救体系逐步有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