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冬明
1042年(北宋庆历二年),21岁的王安石进士及第。与此同时,同样的好消息也传到了同为江南西路的吉州太和(泰和县)爵誉村和漆田村,村里周姓这一榜中了四名进士:周伦、周庆章、周僎、周倚。
与王安石同科,同一家族“一榜四进士”,至今仍传为美谈,原因何在?答案隐藏在两村外如今依然清水汩汩流淌的圳渠中——一项始建于937年、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灌溉遗产工程名录的水利工程系统——槎滩陂渠。当前,扩内需就是要抓项目;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后劲。近日,记者走访槎滩陂,感受江西先贤“抓项目”的智慧与奉献。
民生为本——“昔凡硗确(贫瘠)之区,至是皆沃壤矣”
启示一:项目建设,既关系到一时一地的发展,更关系到长远后劲和民生福祉。
科举兴盛、人才辈出,无疑扎根于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是一两代甚至几代人的筚路蓝缕、厚积薄发。江西先贤对水利的认知十分清楚,“国家以民食为重,而水利民食之源。然水之利虽大而为祸也烈,故防川之策不可少也。”
槎滩陂水利系统位于罗霄山脉脚下、吉泰盆地西端边缘,算不上在平原大川或通衢大邑。这一带河道众多,在为农业生产提供丰沛水源的同时,也易导致水旱灾害频发。在爵誉村周氏祠堂内,记者见到一块嵌于墙壁中、保存完好的石碑。石碑长约1.8米、宽0.6米,碑首圆弧形,刻有圆日和云饰。“里之有槎滩、碉石二陂,自余周之先御史矩公始创也。”石碑上刻有《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细述了槎滩陂建造缘由与管理情况,碑文落款时间为“皇祐四年”,即1052年。
碑文写道:“(周矩)公本金陵人,避唐末之乱,因子婿杨天中敕守庐陵,卜居泰和之万岁乡。然里地高燥,力田之人岁罔有秋,公为创楚……”从金陵(今南京)一带迁居泰和后,周矩发现当地田地地势较高,易致旱情,往往每年秋天难有收成,哀民生之艰苦,于是决定修筑槎滩陂。经过精心设计与艰苦努力,槎滩陂建成后“灌溉高行、万岁两乡九都稻田六百顷亩……自近徂远,其源不竭。昔凡硗确(贫瘠)之区,至是皆沃壤矣。”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富国首在利农,利农端资水利。站在爵誉村口向外望去:开阔的沃野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滋润、一派生机。正是有了可靠的水源灌溉,瘠薄的田地成为沃壤,吉泰盆地逐步成为江西的“粮仓”之一。自937年始建陂后,爵誉村一带人才辈出,甚至百余年后的1042年出现“一榜四进士”的盛况。据统计,爵誉村周姓家族历史上共有20多人考上进士。村里祠堂前至今立有庆贺清代嘉庆年间进士周作楫的两块旗杆石。
据水利专家介绍,槎滩陂历经1000多年,曾多次维修,不断得到拓展和完善。如今这千年古陂灌溉面积已增至5万亩。其中据1938年重修槎滩陂志记载:“泰和槎滩陂,创自南唐,载诸通志,迄今千有余年矣。考其平时,蓄水灌田,数逾万亩,实为全邑水利工程之冠。”
科学务实——以简驭繁,“低作堰”而无需“深淘滩”
启示二:项目谋划是项目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活。
“槎”,是枝丫、木桩的意思。《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记载:“(槎滩陂)处早禾江之上流,以木桩、竹筱压为大陂,横遏江水,开洪旁注,故名槎滩。”
槎滩陂号称“江南都江堰”,历史上虽多次重修而不毁,稳稳当当地造福赣地千年,关键在于建陂时的科学理念和务实行动。
一是“低堰分洪”,因应自然,就地取材,以周边山林盛产的竹木作为坝体材料压实。与四川都江堰不同的是,由于槎滩陂河流上游山区森林茂密、植被完好,加上选址合理,堰坝泥沙淤积少,只需要“低作堰”,无需“深淘滩”,以简单的工程措施实现了最大的灌溉效益,极大节约了建管成本。迄今,堰坝仅高约4米,既符合我国古代工程技术水平,更有利于发挥堰坝的分洪作用。
二是“主副双堰”,可连续分洪,主堰坝长105米、设有竹木伐道,副堰坝长177米、设有冲砂闸。副堰处于下游,比主堰略高0.1米,高度差把握精当,既发挥主堰分洪作用,在汛期又能通过副堰将多余的洪水排走,防止冲毁灌渠。
三是“截弯流直”,堰坝选址在河道大角度拐弯处,“横遏江水,开洪旁注”,因势利导,让河道与灌渠形成直线,既保障灌渠水流通畅,又防止泥沙淤积渠首。多余的洪水“旁注”,避免对木竹堰体造成直接冲击,确保堰体稳固、安全。
四是“陂下有陂”,为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更好地发挥水陂的灌溉效用,周矩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于“(槎滩)陂下仅七里许,伐石筑减水小陂,潴蓄水道”。即用石头筑了一道挡水坝,“穴其水而时出之,故名碉石也”,以存贮水源,调节河水,根据农时需要用于农田灌溉、百姓生活和河道生态,惠及流域上下游。
质量居先——堰基数百年红条石仍在发挥工程效益
启示三:质量是项目的内在生命力,项目有质量才有生命力、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走进槎滩陂,满眼清朗,这一带草木茂盛,气泽湿润,水清甘洌,如今已成为游览胜地。与许多古代水利工程几易其址或湮灭无闻不同,得益于堰陂科学的设计、生态的理念、良好的质量,槎滩陂历经千年而未毁,一直发挥水利效益并延续至今。
《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中记载,“(周矩)既而虑桩、筱之不继也,则买参口之桩山暨洪冈寨下之筱山,岁收桩木三百七十株、茶叶七十斤,竹筱二百四十余担,所以资修陂之费。”通过购买山林,为槎滩陂提供了质量可靠、供应稳定的木料和竹材。
据当地史志记载,槎滩陂自937年修建,作为竹木土陂运行300年左右后,南宋时期由当地乡绅出资开始用石陂取代。1988年,在槎滩陂坝上发现有三块刻有修陂纪年的条石:明代刻有“嘉靖十三年蒋氏重修”(1534)的条石;明代万历年间刻有“甲午严荘蒋重修”(1594)的条石;清代刻有“乾隆庚戌”(1790)的条石。
记者现场看到:在槎滩陂主堰坝基脚处,仍有20多根红条石层层垒叠,有铆形构件的锁痕;红条石长约4米、宽0.4米、厚约0.5米。1983年冬,当地对堰坝进行重修,用混凝土加固加高堰坝,对筏道、排沙闸干渠作了维修。泰和县水利局局长罗裕慈介绍说,这些红条石虽历经数百年,目前依然发挥着消力水流、抵御冲刷的功能,以防止堰基不被下泄河水掏空。如今堰坝除用混凝土加固外,基本保留原状,表明工程建设和管理质量的可靠保障。
永续发展——“谨始虑终”“图惟永久”
启示四:提高项目谋划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让项目持久造福百姓。
在江西,抚州的述陂、千金陂,吉安的梅陂、袍陂均有名气。槎滩陂并不是建成年代最早、灌溉面积最大的古代水利灌溉工程,但它有着很强的生命力,除了设计建设科学务实等原因外,管理上注重永续发展是关键原因之一。
所谓“陂”,多为拦河横筑,也有顺流斜筑,形成一条略高出水面的堤坝,分为石陂、土陂或槎陂。槎滩陂建成后,周矩“乃棁陂近之地,决渠导流,析为三十六支,灌溉……稻田六百顷亩。”通过完善灌渠系统,让工程发挥效益。
为让槎滩陂持久造福乡里,周矩家族更是苦心孤诣,“斯固谨始虑终,图惟永久云”。《槎滩碉石二陂山田记》约700字,其中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了如何管理好堰陂,让工程永续发展。碑文记载,周矩家族专购山林“以资修陂之费,而不伤人之财”,专购田地“以给修陂之食,而不劳人之饷”,“由唐迄(今),靡有懈弛”“供赋赡陂,岁有常数”。虽然槎滩陂为周矩所建,但“先公之善,不特一乡而已”,规定“(乡里)均受陂水之利,而不得专利一家”。对于“苟或倾圮不治者”则“亟修葺之”;对于“侵渔不轨者”则“疾攻击之”。
在此后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当地乡民根据变化不断完善陂坝的日常管理。其中以“泰和周氏爵誉族谱”和“南冈李氏族谱”记载元代订立的《五彩文约》最为著名。各族约定“务要齐心,用力杠整,以为永久长远之计”。从五彩文约可知,槎滩陂管理实行陂长负责和用水收费制度,陂长在灌区的有业大户中产生,轮流值管。
对槎滩陂有专门研究的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廖艳彬说,现代经济学将土地、劳力、资本作为生产的三大要素。槎滩陂作为江西古代一项灌溉工程项目,不仅融合上述生产三大要素,更浸润着中国古人的智慧与奉献,至今依然造福一方,在世界范围内都留存下宝贵的经验和深远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