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敏生
最近热播的40集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是一部全景式、全方位谱写国家英雄的史诗,将一段众所周知的历史,叙述得如此荡气回肠,经久难忘。尽管人物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和电影《英雄儿女》至今仍为人称颂,但实事求是地讲,站在新时代高点上拍摄的《跨过鸭绿江》,对这一重大革命题材资源本身的历史内涵、文化意蕴、革命基因、精神价值挖掘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从国家领袖、部队指挥员到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再到普通战士,都逐一精心地为之传神写貌,构筑一尊尊最可爱的英雄群像,并赋予了立体生动的血肉与情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灿烂化身。祖辈、父辈的历史记忆与年轻观众的内心期待相契合,建立起一种爱国卫国、舍生忘死的“共同体美学”,传递着“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珍爱和平”的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
《跨过鸭绿江》一开始就准确地反映了抗美援朝出兵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而这一“跨”之后,紧接着有无数千难万险要“跨”过。首先要“跨”过装备代差。第一批入朝志愿者中,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四十二军,都是人民解放军头等主力,装备是解放军中最好的,但是以战争之神炮兵来比较,同等兵力大炮只有美军十分之一。美军已全面摩托化,志愿军依然以徒步行军和人扛马驮为主,存在明显代差。其次是要“跨”过三军,美国陆海空三军同时上阵,我军只有陆军,特别是美军航空兵狂轰滥炸,进一步使装备代差乘以平方甚至立方,首次志愿军入朝时国家竭尽所能拿出1300辆汽车用于前线运输,第一、第二次战役打下来,被炸超过1000辆,这正是一军对三军、装备代差平方乃至立方的写照。第三是要“跨”过“饥无食,寒无衣”的困境。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一穷二白,深明大义的全国人民缩衣节食支援前线,仍是杯水车薪。志愿军进入朝鲜,正逢天寒地冻,战士还身着单衣,吃的是炒米,在这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有的并非战死疆场,而是饿死冻死在阵地上,令人痛心。正是一个又一个舍生忘死的“跨”过去,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弱胜强,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这是一场正义之战、精神之战、保家卫国之战,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第一座里程碑。
“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时代,无一人老态龙钟,无一人德高望重,无一人切磋长寿,研究保养。”(《苦难辉煌》)在朝鲜战场上坚守飞虎山、激战黄草岭、血战松骨峰、寒战长津湖、鏖战上甘岭等战役中,志愿军指战员们挑战不可能,克服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怀揣崇高的信仰,心系家园,勇于牺牲,舍小我顾大局,英雄们矢志不渝为国奉献的精神,彪炳史册。而那些牺牲的志愿军官兵,还有多少未完的心愿,未竟的壮志,未付的韶华和深情,他们的身后,是一个家庭的支离破碎,是一条血脉的失续。但是,他们无悔、无怨、无憾,他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坐标。
《跨过鸭绿江》具有特殊意义,这部电视剧为民族注入精神能量,为青少年提供精神食粮。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英雄人物崇高精神的滋养和烛照,伟大的社会变革需要每个人用实践来表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书写自己的人生答卷。青年毛泽东在湘江里劈波斩浪时,曾高声吟咏: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何等恢宏的气魄!
《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战士,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他们以饱满的青春热血,写下最可爱、最壮美的答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时期的年轻人,要砥砺前行,脚踏实地干事创业,以时间换空间,以力度换“跨”度,助推中国梦早日实现,让伟大事业在青春的接续中薪火相传。多一点坚韧的意志和信念,少一点自叹不如的自卑与自馁,多一点血性儿女的勇敢和奋发。当我们在追梦和圆梦的路上,感到疲惫与迷惘的时候,请想想罗曼·罗兰的话:“汲取英雄们的勇气作为我们人生的养料,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