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基石。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与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诸多因素的叠加影响,导致当前社会心理问题显著高发。
精神心理问题不仅关乎个体的幸福感,还事关社会稳定、家庭和谐、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强化多部门、跨专业协调联动,拓宽精神心理服务的覆盖范围,提高精神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助力平安江西、健康江西建设。
◎ 线上线下同步干预 ◎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战“疫”中,看不见的敌人除了病毒,还有人们心里的焦虑和恐慌。如何最大限度消除公众恐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引导全社会勠力同心抗击疫情?我省第一时间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帮助人们消除不良情绪,预防、减轻疫情导致的心理伤害,缓解疫情造成的社会影响,促进社会稳定。
疫情发生后,省卫生健康委迅速组织升级全省心理援助热线服务,为全省人民群众戴上“心灵口罩”,筑起精神心理的防疫“墙”。依托省精神卫生中心、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各设区市相关医疗机构,在省内组建了由2500多名精神心理医师、精神心理临床护士、心理咨询师组成的12支心理援助医疗队伍;开通17条心理援助服务热线和2个微信服务号,提供24小时服务,截至目前已接听心理援助热线4.9万人次,现场心理援助860人次。
除了线上普惠的心理健康疏导外,线下精准的心理危机干预也同步迅速展开。以“前线鼓士气、后方保稳定”为目标,省卫生健康委抽调省精神卫生中心7名资深心理专家组成援助湖北医疗队心理援助小组,专项负责江西援助湖北医疗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为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奋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线的20.3万余人员和1271名援鄂医疗队队员进行心理健康“维保”。同时,第一时间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援助医疗队,专门负责组织和指导开展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不定期对隔离病区医务人员和患者开展主动心理干预和指导,帮助消除不良情绪,预防、减轻、控制疫情所导致的心理伤害。
“正是因为这些年我省建立健全了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应急处置机制,着力提升了全省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与水平,推动建立了由专业人员接听的公益心理援助热线,推广了大量的心理健康科普,积累了一定的心理危机干预经验,所以在此次应对新冠疫情的心理干预战场中显现了成效。”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卫健、政法、民政等部门建立和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服务热线、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科治疗等衔接合作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模式。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在去年的抗洪救灾工作中,省卫健委会同省委政法委、省教育厅组建了3支“平安江西志愿者”服务队,奔赴我省受洪灾影响最为严重的8个县区开展心理援助服务,为受灾群众和坚守防汛一线的部队官兵提供了及时的心理干预。
◎ 救治管理联合联动 ◎
“我们定期派医生到社区为精防人员开展技术帮扶,为社区患者送医送药,并和精防人员一起深入社区、乡村,走进患者家庭,实现了治管工作无缝对接。”江西省精神卫生中心院长魏波说,精神专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实现了患者信息与管理的无缝对接,形成了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的闭环,每一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都必须纳入服务管理。自2006年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以来,我省认真落实国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项目要求,组建精防专家队伍,深入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随访、宣教、康复指导等工作,截至2020年12月31日,累计登记并录入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233395人,其中在册患者214231人,报告患病率为4.61‰;当年全省在管患者206981人、在册患者管理率96.62%,规范管理率90.89%,患者面访率93.30%;在册患者服药率93.47%,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率93.64%。
住院治疗与居家治疗管理是保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效康复的关键,建立健全有效的治管体系是实现长效管理的唯一路径。我省在全省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建立“定点、定时、定向”的管理机制,完善防治网络。“定点”即精神专科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定点对接,一名精神科医生定点负责一个乡镇社区管理;“定时”即每个月固定时间由对口的精神科医生下到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指导;“定向”即双向转诊,精神专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并切实执行,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近年来,我省一方面积极推进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不断加强精神专科医院建设内涵,全面加强精神科门诊建设,提升救治能力,严格临床路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截至2020年底,全省精神专科医院已达104家、综合医院精神科(含门诊)共127家。同时,建立救治管理联动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有疑必查,依规确诊,科学治疗,全程管理”工作机制,基层精防人员充分发挥乡镇村组和社区基层组织的作用,及时发现疑似患者,及时报告;对口联系医疗机构及时组织专家依法依规确诊;对确诊患者建立档案,开展服务管理,掌握居家患者病情,进行家属宣教,督促患者定期服药,做到建档全面、管理到位。
此外,我省各级政法、卫生健康部门会同公安、民政、司法行政、残联等部门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多渠道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随访、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等服务,动员社区组织、患者家属参与居家患者管理服务。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社会组织、家庭相互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社区康复机构的技术指导。这种管理和救治即便在疫情期间也不曾有丝毫松懈。疫情发生后,全省各级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办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将精神卫生工作与防控工作结合,共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管理后,全省精访人员将对患者的日常随访工作与防控工作相结合,对已列入重点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采取电话、视频、入户等方式开展随访管理、关爱帮扶工作。疫情期间患者管理治疗有关工作平稳有序,实现精神专科院内感染零暴发、居家重精患者不良事件零发生,我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综合评分数月位列全国第三。
◎ 民生工程普惠百姓 ◎
开展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急性期住院及缓解期维持治疗免费救治,对提高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率,降低重性精神病肇事肇祸发生率和精神残疾发生率,进一步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
2012年,我省从关注民生、关爱困难群体、保障患者权益、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出发,原省卫生厅等九部门联合制订《江西省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救治工作方案》,明确了部门职责、救治要求、工作流程和补助办法等。同时,每年卫健、政法、公安等部门都会联合开展全省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专项排查工作,通过举办“平安江西、健康江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高峰论坛、基层精防人员培训班等途径,规范、提高基层精防人员工作管理水平;各级卫健行政部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协调力度,统筹各方工作,在筛查、确认、网报、审批、救治、管理等方面完善措施,现已累计救治贫困家庭重精患者79.8万余例次。
“无条件收治、无差别对待、无断档服务、无被精神病。”作为南昌地区“两肇”精神病患者及贫困免费救治工程的收治定点医院,江西省精神卫生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及时有效的收治,近十年来医院上下高度重视,建立组织保障,健全长效机制,为“两肇”精神病患者及贫困家庭免费救治患者收治畅通绿色通道,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 先行先试敢于探索 ◎
消极心情长期积压得不到释放,轻则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给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埋下“定时炸弹”。
2019年,在赣州市被列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建设试点城市后,省卫生健康委加大了对赣州市试点工作的技术指导与渠道支持。两年来,赣州市共建有各级各类行业性心理服务机构3150个,全市20个县级综治中心,292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3672个村(居)综治中心建设“心防工作区”或心理咨询室,成立了赣州市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协会,全市17所精神专科医院和19所综合医院开设了心理门诊,251家医疗机构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及心理咨询室,890所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共配备了5306名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组建了由卫生健康、公安、民政、乡村干部等组成乡镇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291个,覆盖率达100%,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据了解,赣州市这两年来自杀案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案件同期相比分别下降32%、33%,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率1.1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刑释人中重新犯罪率1.1%,低于国家3%的控制范围,多年未发生因严重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案(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
目前,依托前期精神心理工作实践经验和专项组工作,省卫生健康委牵头成立了由卫健、政法、教育、民政等22个部门主要领导组成的平安江西建设领导小组社会心理服务专项组,完善细化了我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工作,已确定了除赣州市以外的13个试点地区,统筹推进全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今后,我省将完善健全平安江西建设领导小组社会心理服务专项组工作机制,推进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总结推广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赣州试点经验,探索建立重大突发事件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模式,制定完善加强精神专科服务体系建设政策,推动精神疾病诊疗规范落实,抓好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救治和精神心理人员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民营精神疾病专科机构规范化巡回指导培训,促进全省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提质增效,努力构建“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专业支撑、群众受益”的工作格局,助力平安江西、健康江西建设。
(过江帆/文 本文图片由江西省精神卫生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