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茂林 本报记者 刘之沛
阳春三月,吉安市青原区阳光采石场内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昔日的阳光采石场被称为“光秃山”。2018年,该区投资500多万元,运用开设排水槽、锚固挂网、喷播植被混凝土等破损山体修复技术,治理破损山体面积50多亩,恢复植被面积90%以上。
从“光秃山”到绿满山,阳光采石场的美丽嬗变,正是该区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民声民生,加大资金投入,下决心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推进生态环境修复保护,让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碧水长流。
328个问题细化到人
近期,青原区集中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进行再排查、再检点,列出2016年以来328个中央、省、市及区级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落实到有关县级领导和部门,细化到点、责任到人,实现全覆盖。
为确保问题整改到位,该区建立和完善“四个一”整改机制,贯穿到问题的产生、整改、销号、监管全过程。分层级建立一个责任体系,区里成立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及巩固提升工作的“1+5”推进机构,即1个综合协调组、5个工作专班,每个专班落实一名县级领导牵头负责,组织开展问题整改工作,抓好整改销号问题的日常监管工作,防止反弹。分行业制订一个整改方案,由各个行业部门对所负责的领域,一事一策,制订整改方案并抓好实施。分问题建立一套整改台账,包括问题发现、整改推进、问题验收、整改销号等。
整改一个解决一串
在该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销号及巩固提升工作综合协调组办公室,资料柜里整齐摆放着一摞摞台账,每个台账有一份“作战图”,标注了问题内容、整改目标、整改措施、完成时限、责任领导等。截至目前,全区已整改销号问题146个,长期坚持整改问题128个,未整改问题54个(其中36个问题已完善销号台账,正申请销号)。
整改一个解决一串,整改一点解决一片,该区生态环境提档升级。数据显示,该区202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9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6.7%;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全区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水质状况保持全省前列;全区持证矿山复绿263亩,治理废弃工矿地315亩,废弃露天矿山588亩。
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十四五”期间,该区将按照“突出短板、分步推进”要求,计划投资12.44亿元,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打造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家园。
该区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计划投资5.4亿元,综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今年新建5个圩镇污水处理设施,到2023年新建118个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到2025年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延伸到50户以下村庄。计划投资5.8亿元,深入推进废弃矿山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裸露山体和地质灾害工程进行修复,建设茶家山采石场绿色矿山,规划治理面积24.76平方公里。实施白云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栖息地恢复项目,计划投资1.24亿元,保护和恢复湿地面积31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