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因某电动汽车内置摄像头“高清画面”在海外市场被曝光,针对智能汽车个人隐私保护是否到位、是否收集敏感信息的质疑,引发讨论。该车企发布声明称,驾驶室摄像头在北美以外的市场并没有激活,即使是在美国,车主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开启使用。这番回应被网民怼上热搜:“要么,是个人隐私得不到足够保护;要么,车主花钱买了个‘没用的摄像头’!”
据了解,几乎所有智能汽车收集的信息、交互的数据、有记忆功能的设置,都涉及信息和数据安全问题。智能汽车正在成为除了手机之外,最大的个人数据来源渠道之一。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配置,给车主带来方便,也给数据安全带来了新挑战。专家表示,智能汽车可以采集覆盖车主个人信息、车辆环境信息、车辆行驶信息、车主手机信息等200多项信息,国内同类厂商采集事项也有170多项。
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智能化的大趋势下,针对数据安全的监管必须加码。尤其是具有强大数据采集能力的高等级智能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加快落实相关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应用法律法规和标准。我国网络安全法已对在中国境内收集产生的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的境内存储做出严格规定;《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中也制定标准,要求企业的数据采集要遵循合规和最小可用原则,不可过度采集。(东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