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兴旺 文/图
5月1日, “竹间鸣——方学良中国画作品展”在南昌美术馆开展,共展出中国美协会员方学良中国画作品100多幅,其中,二、三楼作品展至5月15日,一楼作品将持续展至7月30日。走进展厅,仿佛听见竹间鸟鸣,感觉人与鸟心灵对语。
展出的作品包括作者各个年代所创作的代表作,即自1985年从江西棉纺织印染厂分厂调入江西省药物研究所从事植物绘画研究,到1993年调妇女之声报任美术编辑、2013年调南昌画院任专职画家,直至2020年从南昌画院退休,因此,此展也是作者30多年来美术创作的一次阶段性小结。
方学良擅长工笔花鸟画,且颇有心得,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貌,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或获奖。他说,当年之所以选择工笔花鸟,也是机缘巧合。调入药物研究所,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着植物写生,要求对植物描绘准确,细节刻画精微,从此打下了工笔写生的基础。加上自己好静心细,喜欢养鸟种花草,从此与工笔花鸟结缘。
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巅峰时期是在宋代,其中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给人印象深刻。方学良开始学习工笔画,自然绕不开宋画。展出的几件他的早期作品,包括画面构图形式以及背景颜色的做旧,均取法宋画。写生的扎实功底,以及对历代经典名画的大量研习,方学良的工笔花鸟技法日渐纯熟,花草鸟禽造型准确,色彩晕染层次清晰、浓淡相宜。
工笔画求像容易生动却难。看其他展览上的一些工笔花鸟作品,线条僵硬、形象呆板,花草似塑料,鸟像死标本,原因是技法不过关。方学良的作品,虽然大多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双钩技法,但极细的钩线隐于晕染的彩墨之中,不见生硬的线条,因而画面更加生动逼真。
众所周知,任何一门艺术,首先必须技法熟练,但光有技法也还不够。美术创作想要有所建树,就必须画自己最熟悉的对象——这是无可争议的要诀。同理,要画好一个对象、一种题材,使其有神韵、不死板,就必须尽最大可能地走进他(它)、熟悉他(它)。方学良为了使所画的鸟有神韵,自己养了画眉等数种鸟,经常与友聊鸟、野外观鸟,熟悉各种鸟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和动作形态等。他说,每种鸟喜欢什么环境,母鸟和公鸟外形和羽毛特征等都要清楚,否则,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会违背自然常态。
在方学良作品中,鸟的种类很多,观众叫不出鸟名,而方学良却如数家珍,每一种鸟背后都有似乎说不完的故事。方学良养鸟、画鸟,对鸟有感情。他说:“画鸟,是真正发生于思维、动作中的自然反应,是眼见心念的不得不发。”每当提笔画鸟,好像忘了技法,只觉得自己是与笔下的白鹭、画眉、杜鹃交谈。因此,他笔下的鸟,不仅形态优美,而且富有神韵,往往有某种情愫能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
花鸟画中,鸟是否有神韵,决定了作品格调的高下。方学良在力求画出鸟神韵的前提下,在作品的形式、背景的设置、构图和色彩的运用等方面,借古开今、西为中用,并吸收时代元素,譬如在巨幅作品中融入写意等技法,强化点线面的对比和色块的呼应,同时画面作分隔处理,使作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增强了装饰性和展厅效果,所谓“笔墨随时代”。(配图为方学良展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