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趟列车的红色传承

  本报记者 刘佳惠子

  K134/3次列车从革命老区吉安出发,途经井冈山、兴国、赣州、南昌、黄州、麻城等多处红色旅游胜地,成为连接“革命摇篮”井冈山与首都北京的“红色纽带”——

  有这样一趟品牌列车,从“革命摇篮”开往祖国首都;有这样一支值乘队伍,以真诚服务赢得各方好评;有这样一种红色传承,将井冈山精神持续深入发扬——

  初夏时节,记者登乘这趟列车,重温与之关联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又有新收获。

  升级的是车型,不变的是服务

  2005年7月,井冈山至北京西列车鸣笛始发。“井冈山号”的列车名头由此叫响。这些年,“井冈山号”列车经历了一次次提速,也从绿皮车升级换型为复兴号。

  “一次次提速,‘井冈山号’列车变的是车型,不变的是服务。”南昌客运段直达车队队长方瑛介绍,多年来,南昌客运段党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学好井冈山精神作为列车乘务人员岗前教育必修的“第一课”。如今,“井冈山号”列车从设置便民袋便民箱,到结合老年、幼儿旅客推出“爱心手环”“爱心印章”等服务,推出了一项项便民利民举措。

  旅客雨中赶车,鞋面溅满了斑驳泥点,细心的乘务员已将鞋刷和软布适时递到面前;小旅客在旅途中发烧,偏偏他又最怕打针吃药,乘务员便采用酒精擦身和贴退热贴的柔性方式,让孩子的体温恢复了正常……南昌客运段直达车队列车长杨宏伟告诉记者,他们出乘时,包里总是带着糖、盐、姜“三宝”,可分别应对旅途中遇到的低血糖、脱水、感冒患者,还要准备让老年旅客使用的贴心拐杖等。

  每逢春节,“井冈山号”列车乘务员就会提前组织排练节目,把精心准备的文化“大餐”送进车厢。列车“春晚”迄今为止已举办13期,成为千里铁道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光闪闪的奖杯、金灿灿的奖牌,井冈山至北京西直达列车车班从集体到个人,多年来获得了一系列省部级乃至国家级的荣誉称号,像一把把标尺,量出这趟列车的“高度”。

  “流动课堂”上好红色文化“第一课”

  走进“井冈山号”列车,只见车厢里有着全新打造的红色文化符号,每一节车厢都有党史主题展板:“红色精神”“红色人物”“红色诗词”“革命歌谣”,图文并茂地将革命历史有机呈现,让井冈山精神充分彰显。

  沿着车内“红色文化长廊”,记者边看边学。“这块展板讲述的是红色故事‘八角楼的灯光’,展现了毛主席当年在井冈山领导和指挥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故事。”列车行驶途中,不少旅客驻足观看党史主题展板,应旅客要求乘务人员热心帮忙讲解。

  先当学员,后做教员。只要到了直达车队,上了“井冈山号”,年轻的乘务员都会从“扫一次烈士墓,听一堂传统课,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唱一首红军歌,吃一顿红军餐”开始,逐渐成长为列车上的“党史讲解员”。十多年来,通过列车这个红色文化流动课堂,接受井冈山精神现场教学“第一课”的旅客人数可观。

  南昌客运段直达车队列车长高文博告诉记者,多年来,“井冈山号”直达列车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前往革命圣地井冈山的旅客,作为井冈山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点,车厢内打造的“红色文化长廊”和“餐车读书角”,给旅客的井冈山之行预热“加餐”,该趟列车打造成了“流动的党史展览馆”。

  据统计,“井冈山号”列车开行至今,已安全运送旅客1100万人次,提供重点服务3.2万余人次,为旅客找回遗失物品2000余件,收到表扬信523封、锦旗213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记者跟随科研人员在马头山进行野外科考
~~~
~~~——江西省地质局测绘大队高质量发展纪实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综合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健康
   第11版:畅行
   第12版:体育
一趟列车的红色传承
藏在深山里的“科学世界”
大地绿毯
争当服务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