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藏在深山里的“科学世界”

——记者跟随科研人员在马头山进行野外科考

  本报记者 齐美煜

  大型真菌,俗称蘑菇,是生物物种多样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二,大型真菌种类预计在1000种以上,是典型的野生食药用真菌的资源宝库。

  5月8日至9日,记者跟随江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江西省菌物学会的专家们前往江西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食药用菌种质资源调查、鉴定和相关研讨。

  椿象虫草、荨麻拟鬼伞、黏靴耳、长根奥德蘑……种类繁多的野生食药用菌,不禁让记者感慨,大自然真奇妙。初次参加野外科考,记者看什么都觉得新奇:专家们火眼金睛,揭开大自然的“伪装”,在枯枝败叶或腐木缝里寻觅野生食药用菌的踪迹;每找到一种野生菌,他们都会拿出相机、比色卡、标尺等工具,给它制作“身份档案”……此次野外科考,专家共采集50余种野生食药用菌。

  如果说野外科考是亲密接触大自然的奇妙旅程,那么随后的鉴定和相关研讨,则是在探究中思考。在专家们的一言一语中,记者心中的疑惑逐个解开。

  比如,野外科考的意义。“我省栽培食用菌历史悠久,赣菇与浙菇、闽菇、徽菇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名菇,享誉国内外。2019年,我省食用菌总产量132.795万吨,在全国位列第10位,食用菌已成为我省不少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随着近年来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日益变化,食用菌种业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已成为制约我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江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张诚直言,摸清“家底”,可以让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物尽其用”,进而不断选育和驯化综合性状优良、具有知识产权的食用菌新品种,促进我省食用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再比如,采集野生菌的技巧。“血红小菇的汁液是血红色的,林地蘑菇的菌肉遇到空气会氧化成粉红色”“尽量带出地下部分,散去其泥土,保持其完整。菌盖上的附着物如落叶、小虫等不要弹掉”……江西农业大学颜俊清博士从蘑菇的颜色、形态与结构、调查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采集野生菌的技巧。“我的工作主要是为大型真菌绘族谱、认‘亲戚’。”去年12月,在江西省菌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霍光华教授的带领下,颜俊清和其他团队成员参与编撰的《江西大型真菌图鉴》正式出版,填补了江西省尚未有记载本省林下菌物资源专著的空白,阶段性地澄清了江西省大型真菌资源现状,实现了江西境内大型真菌名称的可溯源性。

  野外科考,山高路远,岭陡林密,这些无不考验科研人员的意志。但在他们看来,没有一流的野外工作,就没有一流的科研成果。倘若发现一个新的真菌,感觉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心情非常舒畅。

  对记者来说,马头山此行真是既看“热闹”,又看门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记者跟随科研人员在马头山进行野外科考
~~~
~~~——江西省地质局测绘大队高质量发展纪实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综合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健康
   第11版:畅行
   第12版:体育
一趟列车的红色传承
藏在深山里的“科学世界”
大地绿毯
争当服务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