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的镜头语言散发着年轻、向上的力量。这在一张张年轻革命者青春飞扬的面庞上可以捕捉。他们心怀信仰,内心坚定。即使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能否看到革命成功、理想实现,但他们依旧为了更好的中国而努力,为“人民”二字甘愿付出毕生所学乃至生命。
——齐美煜
■如果要用几个词来概括《1921》,那就是信仰、希望、胜利。人物很真实,很鲜活,不同的年龄、身份、职业,却有着相同的信仰。那个在窗口出现的小女孩没有台词,没有名字,但就是她让李达在迷茫时看到希望。在影片最后的国庆大典中她又一次出现,让我深深体会到,有着崇高信仰,向着希望的方向前进,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黄建新
■看电影《1921》之前,我并不太了解李达。《1921》让过去影视作品着墨不多的李达成为主线人物,串起了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重要日子。一场电影之后,我心中的李达不再只是一个名字、一个标签,更是一个有血有肉、可感可知的人。
——袁 畅
■《1921》用现在年轻人看得懂的场景和语言讲述红色历史故事,忠于历史不说教,更有感染力。
——唐 君
■《1921》里看到何叔衡讲自己为什么投身革命的那一段,我哭了:原来那时抬起头做人都是一种奢望!真切地感受到现在的我们有多么幸福。
——李 蓉
■对《1921》印象最深的是李达不顾危险,跑到印刷厂,只为将“百姓”改为“人民”。百姓是泛指,而人民是主人。我们现在当家作主的生活是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舍小家为大家换来的。希望有更多的影片去记录和纪念这些革命者。
——Zhang
■《1921》里我对王会悟追求美好生活的片段印象特别深刻。革命先辈的奋斗其实就是为了一个个像王会悟一样的美丽生命过上美好的生活。
——心
■影片《革命者》中,李大钊带领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在田间挥汗如雨,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高唱革命歌曲,一起劳作,同吃同住。李大钊的形象,不再是中学课本图片里的那个书生,他用最热忱、最诚恳的方式,将进步的思想传递给底层百姓,动员和号召更多的新生力量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他是马克思主义的“播火者”,饱含希望与热情,在中华大地播撒火种,并且永远相信,中国会有光明的未来。
这位生活在黑暗中的“播火者”,满怀对光明的无限向往,虽然不曾抵达光明的彼岸,却奋不顾身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前行的道路。与李大钊并肩而立的青年毛泽东,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新生力量。革命星火,代代相传,无穷尽也。理想不灭,革命先烈为我们照亮了前路,未来还需要更多的青年人接过光明的“火种”,为民族富强不断探索,为人民谋幸福。
——周亚婧
■看《革命者》在最后一幕泪崩,相信影院里不只我一个。整部影片一直在深层次震撼我们的,是革命先驱对牺牲的理解。
守常先生说:“大革命已经失败了。从来就没有不需要流血牺牲的革命。如果我的死,能够唤醒那些麻木的人,我可以去死。”
明白流血牺牲是必须的事情,这并不是很难,可当流血牺牲必须由自己承担,还能坦然接受,慷慨赴死并坚守信仰,这就是真正的革命者!而革命者的热血将永远燃烧在每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上!
——叶海波
■《革命者》的最后,李大钊与毛泽东站在景山上,手指北京城大喊一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然后出现开国大典的真实影像,“帮我看一看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是什么样子”,我泪目了。李大钊先生曾写道:“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之中。”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人无志不立,一个国家也必须有理想支撑才能走得远,在现在的和平年代尤其不该忘记曾经的牺牲,才能更珍惜当下。
——张 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