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好江西故事的权威读本

▲《江西文化符号丛书》之 《红色文化》 俞银先 著
▲《江西文化符号丛书》之 《山水文化》 王治川 著
▲《江西文化符号丛书》之 《陶瓷文化》 郑云云 著
▲《江西文化符号丛书》之《书院文化》 胡青、徐永文、黄漫远 著
▲《江西文化符号丛书》之 《豫章文化》 陈立立 著
▲《江西文化符号丛书》之 《客家文化》 龚文瑞 著
▲《江西文化符号丛书》之 《戏曲文化》 龚国光 著
▲《江西文化符号丛书》之 《农耕文化》 施由明 著
▲《江西文化符号丛书》之 《商业文化》 谢宏维 著
▲《江西文化符号丛书》之 《中医药文化》 蒋力生 著
▲《江西文化符号丛书》之 《临川文化》 罗伽禄 著
▲《江西文化符号丛书》之 《庐陵文化》 曾绯龙 著

  □ 叶 青

  12册文化图书、12种文化符号、12种文化元素,闪烁着江西文化熠熠星辉。

  近日,《江西文化符号丛书》第一辑共12册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是我省宣传文化系统合力打造的一套精品图书,选取了相对立体的涵盖江西特色文化基本面的12种文化,包括《红色文化》《山水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戏曲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中医药文化》等8种特色文化和《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豫章文化》《客家文化》等4种地域文化。丛书集合了多位省内资深专家、优秀作家参与创作,集中地展示了江西文化精华,带领人们理解江西文化的内涵,感知江西文化的灵魂。

  在全省上下奋力描绘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的历史进程中,以正确、权威、精彩的讲述,全方位宣传好江西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传承好红色基因,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背景下,通过文化产品提升“江西故事”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让我们的声音更响亮,是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

  《江西文化符号丛书》应时而作,应运而生。这套文化读本从文化符号的角度对江西博大文化内涵进行全面梳理、深入阐释。选题强调文化事项的代表性、独特性及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地位,凸显出江西文化的个性与亮色。这套丛书有三个鲜明特点:

  其一,在整体策划、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凸显江西文化的重点和亮点。

  丛书沿着江西文化的发展脉络,从博大精深的江西文化中提炼出近20个重要的文化选题,由于对江西文化有着全面梳理和整体把握,因而所确定的选题能够大致勾勒出江西历史文化的整体轮廓。在整体布局的前提下,丛书重点提出12个选题形成丛书第一辑,可以说,这12本书已经构筑起江西古今文化的基本空间,并形成了彼此呼应、相互印证,共同呈现出江西文化整体风貌、厚重底蕴、鲜明特征和崇高地位。

  其二,立足于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当代传承,体现了学术研究应“观照现实”的使命要求。

  在回望历史中立足时代,是这一丛书的鲜明品质追求。丛书重视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与创新,在整合江西地域文化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及时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并根据时代需要进行整体策划。选题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不仅注重江西文化的历史成就与历史地位,更为看重地域文化的时代意义,致力于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如丛书对“江西中医药文化”专题的关注,这是以往江西地域文化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其三,可读性强,图文并茂,编印精美,引入全媒体传播的手段。

  每本书15万字左右的篇幅,作为一本科普读物来说,是非常合适的,既保证了对于一种文化主题阐释的全面与完整性,也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丛书对赣鄱地域文化的解读、阐述可谓精彩,采取散文式笔调,表述准确清晰、力求生动;结合文字讲述,书中插入了丰富的插图,有着较强的可读性。书的装帧、用纸、印刷,体现了较高的水准,符合人们对于精品读物的需求。特别是丛书引入了全媒体形式(兼有文字、图片和声音阅读),给人以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

  在举国上下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浓厚氛围中,《江西文化符号丛书》第一辑正式出版,这是我省出版界、学术界的一件大事。丛书对于传播江西文化、讲好江西故事,具有重要意义,是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作者系省文联主席)

  精彩书序

  传播江西文化

  塑造江西形象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是人文渊薮之地,文章节义之邦。

  在历史的眷顾中,文明与智慧在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上激荡、交融、沉淀、升华,孕育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多元特质的江西文化,涌现出辉映史册的杰出人物,积淀了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源。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江西文化浓墨重彩、影响深远。宋明时期,全盛的江西文化更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和代表。新民主主义时期,江西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成为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伟大基地,红色文化璀璨辉煌。这些具有独特魅力的江西文化散发出馥郁的芬芳,蕴含着温润的力量,氤氲在历史的光阴中,汇聚在时代的大潮中,滋润着广袤的赣鄱大地,滋养着广大的江西儿女。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江西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强省作为重大战略,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江西要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强省。《江西文化符号丛书》的出版正是江西省委宣传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项具体行动。

  我们策划出版这套《江西文化符号丛书》的初衷,就是力图将江西符号与江西形象、文化自信和文化思考,一起熔冶进书中,通过底蕴深厚的文字与精美个性的画面,带领人们理解江西文化的内涵,感知江西文化的灵魂,给人们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提供一个宽敞的文化游历空间,架构一座理解传统文化与先人智慧的桥梁,活化一种历史记忆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传承。

  《江西文化符号丛书》的出版是一项系列工程。当前,我们选取了相对立体的涵盖江西特色文化基本面的12种文化作为第一辑出版,即《红色文化》《山水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戏曲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中医药文化》8种特色文化,以及《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豫章文化》《客家文化》4种地域文化。这些都是在江西历史上经过时间检验,已经形成广泛影响,并在较大范围内获得公认的文化成就和文化现象,它们是一道光、一条路,引导人们向光而行,不断续写新的华章。同时,江西文化元素丰富多彩,文化明珠灿若星河,除了以上12种之外,儒家文化、佛道文化、青铜文化、吴城文化、建筑文化等都是江西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元素,我们将在后续出版规划中予以考虑。

  (本文为《江西文化符号丛书》前言,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作者话创作

  感知江西文化灵魂

  □ 李 征

  王治川—— 《山水文化》有“温度”

  王治川的书房散发着淡淡墨香,书柜、书架“占领”了两个墙面,被各类书塞得满满当当。书房地板上还有大堆图书,足有一米高。王治川的电脑桌不大,一台笔记本还亮着,他正在为自己的《山水文化》进行再次创作。“接到新任务,要把约9万字的《山水文化》删改至3万至4万字,出版社准备出本‘微缩版’。《山水文化》精心构筑的这座‘城堡’,要我拿掉每个字都很难。微缩版要翻译成英文,向海外人士介绍江西山水,希望他们通过这本书感受江西的魅力,所以新任务必须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王治川说。

  《山水文化》中的山有性格,水有灵魂。“山水是冰冷的,但是我们要用充满温度的文字把它创作成一部作品,让人感受到暖心,从而热爱江西的山水。”王治川分享了自己的创作思路。他认为,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写,如果对江西这片山水没有感情,是很难融入创作的。

  “虽然祖籍不在江西,但我在江西出生长大,那我就是江西人。”王治川满怀对江西这片土地的深爱之情。在《山水文化》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王治川把这份热爱、真情与深厚文字底蕴精妙结合的灵气与大气。所以,常能看到“在长江中下游南岸,有一块形若桑叶的红色土地——江西。数千年来,这里的人们勤劳而善良,勇敢且智慧,在这片钟灵毓秀的瑰丽山川,孕育并创造了灿烂文化。”这样饱含深情充满文学气息的美文;也能看到“今天,江西的青山,已展开灵动的画卷;江西的绿水,正铺开历史的篇章。来江西吧,画您最新最美的图画,写您最新最美的篇章。”这样大气磅礴充满韵律的佳句。

  王治川走过江西的大多青山绿水,而要把江西的青山绿水搬到纸上舞台一展风采,却用尽了“十八般武艺”。6月28日,当看到手中装帧精美的《山水文化》,王治川感到了自豪。“我对2006年写的《绿色山水》一直存有遗憾,有些地方没有写好。但是现在又给了我一个机会,不单是弥补了遗憾,还从另一个角度让我又向江西的山水重新表达了一次爱。”

  龚国光——

  《戏曲文化》看“通俗”

  与龚国光见面,是在他家附近的一个小书店里。76岁的龚国光精神矍铄,说话思路清晰、幽默风趣。

  龚国光,1987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理论研究班。研究方向为文艺戏剧学与地域文化理论,著作有《江西戏曲文化史》《赣地艺术、民俗与建筑》《江西艺术史》《中国戏剧志——江西卷》等。

  在动笔写《戏曲文化》前,龚国光还是非常有底气的。“2003年我出版了《江西戏曲文化史》,是本纯学术书,自以为还可以,共28万字。”加上对江西戏曲文化多年的了解和研究,龚国光认为拿下7万字的《戏曲文化》问题不大。不到6个月,龚国光把一稿交给了编辑,却被“无情”退回。“说我还是过去的老思维,一稿学术味太浓,什么都要求全面。我顿时感觉‘老同志碰到新问题’有了危机感,之后为此苦恼了很久,笔都提不起来,就一直在思考如何突破。”

  龚国光反复回想第一次受邀参加丛书撰写座谈会上的要求,会上指出,每位作者应围绕“正”“专”“新”“特”“精”“美”来精耕细作。因此,他决定还是要从这6个字寻找突破口。“通俗易懂,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我不能再用老的学术思想写这本书了。新时代要有扑面而来的新文风,不要哗众取宠,但要实实在在。既要有深厚的学术性,又要深入浅出把戏曲上枯燥无味的东西跟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好像我们亲历了这些戏曲的发展。”龚国光就像找到了解题思路一样,由苦恼到兴奋,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再次创作中。

  有舍就有得。江西戏曲文化渊远流长,唐歌舞、宋杂剧等诸多种类戏曲已在江西发展演变,龚国光把它们都集中在导言里,仅仅用了千字,目的就是尽快引入弋阳腔。所以《戏曲文化》第一章先谈到了弋阳腔、青阳腔,龚国光认为这两种声腔这是江西戏曲的精髓,而弋阳腔的产生不仅填补了中国广大农村长期文化荒漠的空白,而且改变了中国戏曲发展的格局与走向。“精简唐歌舞、宋杂剧是为了弋阳腔等重要内容服务的,不要面面俱到,有舍才有得。”这是龚国光在创作中的体会。

  《戏曲文化》中,不论是介绍声腔还是叙述人物都非常精准,是一部严肃又通俗易懂的著作。“严肃和通俗并不矛盾,这本书每一出处、每一句话都是再三考量。虽没有页下注,但是每一段、每一个历史史料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打磨。”龚国光说。

  江西戏曲的繁盛与人才辈出相互映衬,龚国光笔下的周德清、魏良辅、汤显祖、蒋士铨形象鲜活,神采奕奕,读起来仿佛是与古人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曾绯龙——

  《庐陵文化》著“精华”

  阅读了20多本有关庐陵文化研究的书籍,写下3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在创作全书之前,近一万字的写作提纲修改了五遍……谈起《庐陵文化》,曾绯龙仍难以释怀。但正因他的钻研和努力,才能在浩如烟海的庐陵文化史料中提炼出庐陵文化的七大精华:“江南望郡”“古村风韵”“崇文重教”“文章节义”“璀璨民俗”“千年荣耀”“文脉传承”。

  “因为事先告知要做成有声读物,所以在《庐陵文化》一书创作过程中,我尽量往诗化散文的风格靠近。特别是关于庐陵先贤的事迹讲述方面,决不仅靠一些史料支撑,依葫芦画瓢,而是带入个人内心的丰富情感体验和人文思考,尽可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曾绯龙说。而在文化古村、璀璨民俗等章节的创作当中,他尽量采取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让文字呈现更多更精彩的镜头感与画面感,让读者有了读书即欣赏电影的体验,令人印象深刻。

  曾绯龙坦言,《庐陵文化》创作过程是“费尽周折”。前期不仅要有充足的准备工作,而庐陵文化在古代与当下以及未来如何融合,特别是对庐陵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他也花了一番功夫。“经过思考,我决定对庐陵文化生态园的文星塔、神冈山公园的望阁、吉安高铁站前广场和阳明西路孔雀翎绿化等建筑或造型的深刻寓意,以及庐陵文化作为井冈山精神的文化基础,进行一番诗意诠释。并写到宋代点茶技艺的传承、庐陵老街建成庐陵非遗文创馆等一些‘两创’的生动案例。”

  “今后,我将深入吉安一中、庐陵老街、滨江小学、杨万里书店等场所作庐陵文化公益讲座,并踊跃参与《庐陵文化》电视专题片的拍摄、有关庐陵文化文创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等工作,奋发进取,勇于担当,不断提升吉安在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奉献一位文艺工作者的绵薄之力。”曾绯龙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讲好江西故事的权威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