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评论员 范嘉欣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奏响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三部曲”,中国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空前提高。国际权威机构的最新民意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民众对本国政府信任度达到95%,高居各国榜首。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中国发展前所未有的肯定和自信。
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却并不那么自信,有时甚至很不自信。近代以来,中国在沉沦中饱受屈辱,以至于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国家“百事不如人”,并断言“我们的惟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改革开放之初,一些人走出国门后看到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上的巨大差距,羡慕、仰视的心理油然而生,言必称西方,甚至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即便是现在,中国已经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却仍有人经常矮化自己,一会儿说这个没有美国好,一会儿说那个比不上人家,言行举止处处透着不自信。
为什么不自信?原因大致有四:第一,中国积贫积弱带来的自卑性国民心理迄今仍有影响,有的人就是觉得中国人不行,贬低自己,崇洋媚外;第二,掉进了“西方中心论”的陷阱,一些人时时处处以美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为标准,否定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第三,不能真实、全面、立体地看待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和制度优势,往往过于夸大中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甚至上纲上线;第四,那些不愿意看到中国成功的敌对势力,总是用指鹿为马、以偏概全的方法来否定中国的发展成就,歪曲中国的历史,诋毁中国的道路,若被这种声音牵着鼻子走,自信当然无从谈起。
自信是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是通往光明的精神支撑。拥有足够的自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才能充满向上的力量,坚定地走向未来。秋收起义时,面对攻打大城市失利,毛泽东曾这样鼓励官兵:“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展现出革命者的坚定自信。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在面对“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的询问时,斩钉截铁地回答:“怎么不行?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正是因为中国人树立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般的自信,我们才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斗争、夺取胜利,才能百折不挠地朝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目标迈进。
新时代中国人要提振的自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信,而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鞋子是否合脚、是否舒适,只有自己清楚;中国好不好,中国人民最有感受,最有发言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保持着强大的政治定力和社会凝聚力,不仅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影响力持续迈上新台阶,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并且成为全球社会治安最好的国家之一。反观美西方国家,政治恶斗加剧,社会分裂加深,民粹主义蔓延,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福利危机等使多数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甚至下降。对于“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中国人自有自己的评价和判断。事实上,通过来中国考察、交流、旅游等,西方一批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从制度、道路、战略等宏观层面来探索中国成功发展的奥秘,评价也越来越客观。比如,有的学者就认为,“中国道路实现了无可辩驳的经济效率和政治效率”“中国发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是对的”。外国人尚且对中国模式如此肯定,我们自己又有什么理由怀疑这一经过实践检验的发展道路?又有什么理由不坚定“四个自信”?
自信不是自满,自信不是自负,自信不是自傲,自信更不是自狂。真正的自信,是敢于正视自身不足,敢于承认别人的长处,具有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外部世界,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自身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坚决拒绝“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又要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并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把我们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如此,我们才能涵养自信从容的国民心态,更稳健地走好脚下的路。
自信才能自尊,自信才能自立,自信才能自警,自信才能自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中国人,应当有更强大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