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清林
科研是一家医院实力、声誉所系。
近期,省政府公布《关于2020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我省医疗机构共有20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表现抢眼,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9项,包含科技进步奖7项、自然科学奖2项,获奖总数位列全省医疗机构第一。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省医疗机构获得的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中的5项均落户该院。
■ 人才之基地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医学科学研究没有雄厚的人才储备,一切无从谈起。”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乐爱平介绍,近年来,医院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完善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过程的服务平台和监督考核评价体系,培育打造了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
在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引进及培育上,该院以项目为抓手,设立科技创新团队基金、高层次领军人才基金、优青杰青基金、青年拔尖人才基金、协同创新基金等5类基金,为培育高层次医学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政策优势保障,为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分层培育提供持续源动力,为高层次人才、团队深度融合提供项目协同创新支撑。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这是‘两条腿’,如果仅重视科学研究,不注重以临床为导向的技术创新,就难以提高临床诊疗能力。”乐爱平说,医院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了由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全流程的科技创新链条。
■ 科研之重镇
有了高层次人才,重大科技项目,还要有一流的科研平台。
近年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标准建设科研大楼,构建更加完善的引智平台、研究平台、数据平台、公共平台、转化平台及服务平台的全链条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开放融合、高效运行的平台支撑体系。
“十三五”期间,该院共获批省部级和国家级科技项目533项,累计获批财政经费1.15亿元,实现了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零”的突破。医院现拥有6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5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8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3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江西省省级研究所和12个南昌大学校级研究所;获批建设动物实验室并通过验收,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我省首个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人类遗传资源中心库。
“现在,我们基础研究有P3实验室、动物实验室,临床研究有生物样本库、人体遗传资源中心及公共研究平台,成果转化有江西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等平台,科研工作真正实现了有人做、有事做、有场地做,形成了全链条的科技创新合力。”乐爱平如是说。
■ 诊疗之高地
“医学科学研究要从临床中来,最后还要到临床中去,最终形成闭环,以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向前发展。”乐爱平介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充分发挥了医院疾病种类覆盖广、病例样本量大的资源优势,支持和鼓励以临床问题为导向,转化应用为目的,开展临床医学、转化医学、精准医学等领域的系统性研究。
由该院院长张伟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重型化预测模型和综合诊治体系建立及应用》项目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就是最好的印证。该项目研发了快速高效检测试剂,建立了重型化预测模型,构建了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相关研究成果为我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科学方案。
同样,由该院副院长洪涛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颅咽管瘤诊疗新体系的构建及推广应用》项目也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针对颅咽管瘤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等情况,构建了一整套临床诊疗新体系和新理论,攻克了该疾病治疗的关键技术,实现了颅咽管瘤认识和治疗质的飞跃。这一研究成果被全国业内专家评定为“实现了内镜经鼻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关键技术创新”,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近年来,该院通过科技创新,解决许多疑难重大临床问题,形成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疗法、新标准,有效提升了临床疑难病诊治水平,整体提高了学科辐射和服务能力。